东北古籍旧书
查看: 28787|回复: 0

德国书事散记

41

主题

44

帖子

24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0
旧书迷 发表于 2015-3-30 20: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德国人爱读书是举世闻名的,别的不讲,单说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最长、知名度最高的国际图书博览会,就被德国占去了两个:东部的莱比锡与西部的法兰克福。每到博览会开展的年份,整个德国都会变成书的海洋,全世界的爱书人都以能到那书海中遨游一番为平生乐事。
  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曾有机会两次造访德国,周游了十多个城市,对德国的书事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虽说我访德期间并没赶上两大书展,但从平时的所见所闻中,也足以窥得德国人爱书嗜书之一斑了。
  德国的书店很多,无论是繁华的商业区还是清静的住宅区,书店都是随处可见的,就连许多大型超级市场里,也辟出一角出售图书,品种繁多,琳琅满目,与那些日用百货、服装电器等商品,堂而皇之地比肩而立。这恰好从一个侧面说明,在德国人眼里,图书已经像各种生活用品一样,是须臾不可缺少的了。
  我在德国大概逛了20余家书店,从小城普劳恩一直逛到柏林、汉堡、慕尼黑等大城市,几乎所有书店都是人头攒动,门庭若市。有趣的是,许多书店还在大门外开设特价书柜,按照书价的高低依次摆放着各类图书,明码实价,无人看管,投币取书。我曾怀着几分好奇心,在汉堡一家书店的门口观察了一阵子,发现那些购书人真的很自觉,没见到有不投币白拿书的人。从这件小事中,也可看出德国公民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
  倘若按德国人的一般收入水平来衡量,应当说德国的书价并不贵,十几欧元左右便可购得一本装帧、印刷都很精美的厚书。当然,想买大型工具书或美术画册,那就要花几十或上百欧元。我一向对欧洲的艺术史兴趣浓厚,曾几次动了念头,在那些印刷精美、国内罕见的名家画册前徘徊复徘徊,尤其是在纽伦堡的丢勒故居里,看到这位“德国的达·芬奇”制作铜版画的用具,在附设的书店里翻阅着他那些漂亮的版画集,真是爱不释手,但终因囊中羞涩而却步。当然,也有几次偶遇书店降价处理挤压的图书,譬如在波恩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附设书店,我就看到一位现代派画家的作品集,很厚又很便宜,正想掏钱购买,翻译朱尔宁小姐却悄悄阻止了我。她看了书前的作者介绍之后,告诉我这位作者是一个政治人物,并不以绘画著称,当初只是靠着他的政治知名度涉足于绘事,现已不再被艺术界提起了。因而,他的画册好像并不具有保存价值,也难以反映德国艺术的全貌。我很感谢朱小姐的忠告,不然,我也许会万里迢迢背回一本并无多大学术价值的画册。但是,在法兰克福的手工艺品博物馆,我同样是在朱小姐的推荐下,购买了一本很有收藏价值的画册。这是该博物馆的藏品图录,里面还有不少早年漂流到海外的中国陶瓷和各类工艺品。这本书的廉价并非因其物非所值,而是因为它得到了一家实力雄厚的基金会的资助,使它可以不必考虑盈利问题,故而定价极低,一本印刷考究的画册,只是象征性地收两块钱,这在德国几乎等同于白送了。如今,这本具有资料性质的画册就摆在我的书架上。
  这个实例提示了德国出版方面的一种机制,也就是说,它鼓励社会各方对一些难以盈利而又确实为社会所需的出版物,提供定向的资助,转而又把这种资助所带来的益处,返还给购书者。试想,人们在以廉价购得这本图书后,不是也同时把对那家基金会的赞许一并捎回家去了吗?而且,这本具有保存价值的图书能流传多久,这家基金会的“功德”便也能流传多久,这不是一本万利的事情吗?
  可惜的是,这种“一本万利”的事情,在中国似乎还没有被广泛认识和采用,对公益图书出版的赞助似乎还不普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