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古籍旧书
查看: 3389|回复: 1

听“文化二道贩子”说书

41

主题

44

帖子

24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0
旧书迷 发表于 2015-3-28 19: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北二马路 于 2015-4-1 13:45 编辑
  
o4YBAFPh4Q-AfodFAAIixFRgRDA581_b.jpg

    《书边梦忆》是姜德明先生的书话集。唐弢先生说过,“书话虽然含有资料的作用,光有资料却不等于书话”。姜先生对此是认同的,所以才能把这一篇篇书话写得翔实而耐读,赋予藏书以鲜活的生命和个性,是位极出色的“文化二道贩子”。

  姜德明何许人?巴金先生曾说过,现代文学的藏书,除了唐弢就是姜德明最多了吧。他手中确有不少令同道称奇的稀世版本。摩挲着所藏之书,藏书家是喜悦的。但独乐乐终究不如众乐乐。1922年,姜德明曾出版过新文学书话集《余时书话》。他在自序中说:“我们(指他和所藏之书)相守了几十年,怎样才算个了结?我想最妥善的办法还是选择一些稀见的版本,一一写成书话,亦不枉我们相聚一场。”本书与之前的《余时书话》一脉相承,在他的心中,书分明已成为相交相知的挚友。

  老北京的琉璃厂、世界各地的旧书摊曾是他流连忘返之处,他在那里淘得好书,“如一个在野外从事挖掘工作的考古者,突然发现了上千年的国宝,当时的心情实在难以名状,真想失态地大声欢呼”;他在那里结识了“有点凡俗,又有点儒雅的卖旧书的朋友”,说凡俗是因为他们“有生意眼”,儒雅是因为他们乐得“货卖识家”,可惜时光流逝,现今旧书摊的主人已“少了父辈们的风流”;他在那里忆及前人,鲁迅、朱自清等均为琉璃厂常客,鲁迅著作《北平笺谱》的灵感即来源于此。他自然更少不了想起与他同有“藏书癖”的朋友们,他至今记得阿英寻书的情形——“历数小时,始得之于乱书堆中,其快慰之情,怠可见矣”。每本藏书的背后,都能寻出一个藏书界的掌故,一段读书人的逸事,一种和书有关的风流。

  书话自然少不得说书。若把这本书话集看做一份书单,那可要伤心了,这些书大多已无处寻,即使见到,以目前的文学修为,也未必能看出好在何处。幸而有作者替我们读,他文学修养深厚,精髓处提炼,精彩处摘录,同时把多年的人生阅历穿插其中,融会贯通,人生的智慧显露无遗。他从来没有居高临下地灌输,就如同向读者介绍他的老朋友一般,真诚而又耐心。

  作者在本书的后记中说:“读了别人写的书话,可以引起我读书的兴趣,增加我的知识,广我见闻,更激发了我寻访未见版本的热情”。其实这也正是读此书后的感觉,真想把他所列之书寻来一睹为快,也想像他一样把文人掌故尽收胸中,无奈一口吃不成胖子,只能怪自己虚耗了太多本该读书的时光。他并没有说什么“开卷有益”,但读了他的文章,却有强烈的要读书的冲动。

  读过此书忽然理解了一位朋友。他从高中时代起就执著于收藏中华书局出版的各类书。学生时代没多少零花钱,他瞄上了旧书。除了旧书集中的三宫,他还总有办法找到卖旧书的地摊,后来又在网上寻到不少。现在他收藏的书有千余册,多为前些年一两元从旧书摊淘来的。当然,他收书的质量和真正的藏书家没法比,但也许他们的心境都是相通的,因为他和本书的作者说过同样的话——获得时的满足是难以名状的,失落时也含有一种期待的陶醉。他说,故纸堆里的书本,有一种沁人心脾的芳香。

  要评论前辈的书话集,当真诚惶诚恐。合上书,关上窗,把自己与嘈杂的闹市隔开。虽无法亲历在书的世界中徜徉的快乐,但至少可以闲坐书斋,心神往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5

帖子

8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6
酋长 发表于 2015-3-29 21: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总之都是传播文化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