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古籍旧书
查看: 2689|回复: 0

追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根源 [转贴 2012-12-29 12:31:21]

8

主题

54

帖子

15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7
永远的海伦 发表于 2015-1-28 20:2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普通话的口语有人断定是来自古都西安、洛阳、开封,1970年代美国语言学教授郑锦全曾将《汉语方言词汇》(1964,北京大学出版社)的词语用电脑统计,结果是北京话的词汇与沈阳话距离最近。

北京大学语言学教授林焘证明了北京地区方言与东北官话连成一片。

北京历经换代杀戮,普通话的语音词汇与清朝入关前后满清旗人学的汉语有关。我们知道普通话的前身叫“官话(MANDARIN )”,现在见到“官话”一词的最早的书是传教士利玛窦的书。MANDARIN 的最确切解释是中国旧时的官话,即为满洲官话!也就是老沈阳话!

证明这点的关键证词有三个,第一是沈阳东关地区。也就是大约小东门外的原著民的口音与北京八旗原著民的口音极其相 似。而其中很多人都是上下几代人没有离开该地过!另一个关键是,京津曲艺太平歌词。这个说唱形式来自于满洲贵族的娱乐形式八角鼓,而八角鼓兴起于盛京就是 今天的沈阳。如果有人又兴趣可以仔细听一下太平歌词里的韵律跟唱腔,是不是虽然接近北京话,儿化韵是不是更浓烈一些?最后一个证明这个论点的关键是盛京的 满语发音,MUKDEN(谋克敦)。那么沈阳人跟沈阳话用英文说便成了MUKDERIAN。MANDARIN即为MUKDERIAN古典拼法。

普通话在总体语音特征上更近于幽燕辽沈话,而不是北京话,离河北冀鲁方言则更远。这也是造成北京方言与河北等周边地区有着明显差别的原因。

北京是满人在“关内”的聚居地,因而在现在的东北和北京方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满语词汇。而满族文化发源于辽沈地区,更确切地说是因为东北辽沈地区的满族人在清军入关之后将满语带进中原,形成了今天的普通话。

普通话里的“马马虎虎”来自满语的“lalahuhu"。

东北话的“磨即”、“磨蹭”(北京话里也有“磨蹭”),是来自满语的“moji或moduo”。  

满语里的“cahu”本是泼妇的意思,到了东北话和北京话里成了诈唬或咋呼,是瞎喊,不礼貌或不文明的意思。

东北人和北京人管腋下叫做"gazhiwo",开玩笑时挠人家腋下叫“gezhi”或“geji”,这也是满语腋下和挠腋下的音译。

北京人或赵本山当指责别人胡说的时候一般说“你别跟我瞎勒勒”,满语里“勒勒”是说的意思。

汉语里的央告,央求里的央也是满语,历史上没这麽用的,多用乞求或请求,央来自满语里的“yangge”。

汉语里的邋蹋来自满语的“lete”。

“利索”和“麻利”来自满语中的“lali”。

东北或北京形容人家穷时,说“穷的叮当响”,“叮当”来自满语,也是穷的意思。响则是后加的。

“那个人脾气可真是个色(gesai),不好打交道”,这里的个色也是来自满语,意思是特殊。

东北和北京话的打有一种叫法为kei,比如“再不滚蛋我可要kei你了”,kei就是满语打的意思。

“别扭”来自满语的“ganiu”。

“呵护”一词中的“护”字沾汉语的边,可这“呵”是从哪来的?古汉语并无此用法,原来是满语“hekur”,那是照顾,看管的意思。

北京人管做生意叫“倒腾”(东北话为“倒登”),做生意的人叫“倒爷”。“倒”这个字在这里不是汉语里的本意,应是满语里表示“挪来挪去”的“taodem”。   

虽然沈阳话不是汉语的发源根本,但是却是促成现当代普通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在1913年到1925年间的关于“国语”的大争论后由沈阳话发展而来的北京话被正式确定为普通话,这个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也将持续地影响着中国将来所有与语言挂钩的文化领域!







转自:http://sy-sunfujian.blog.sohu.com/73883713.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