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古籍旧书
查看: 3775|回复: 1

昆明旧书店转战网络

17

主题

29

帖子

12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8
epic1972 发表于 2015-1-28 11: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北二马路 于 2015-2-6 09:21 编辑

电子化阅读流行的今天,仍有一群热爱旧书的人在坚持,并以此为生

  虽然经营惨淡,但他们正借助网络交易尝试着转变

  昆明旧书店:冬天里奋力求生的“理想国”

  书籍,是装满知识和历史的宝库。正因为饱含人类的智慧,因此,它显得厚重。

  在iPad、iPhone等阅读终端成为时尚,电子化阅读风靡的今天,在昆明,依然有一群爱书的人。他们更珍爱已有不少年头的旧书,从爱好到职业,他们选择与旧书为伴,即使生意惨淡也尽力设法维持,只因为他们不愿意放弃。理想和现实,在商业化的城市中碰撞。

  今天的城市街头,已经很少看到摆地摊卖旧书的小贩了。昆明的旧书市场现状如何?从业者们的生存状况又是怎样的?都市时报记者经过近一周的走访调查,力图从旧书店经营者的述说中,描绘出昆明旧书行业的生态图。

  “仕朋书店”

  昆明旧书店惨淡经营的样本

  12月5日,西站旧书市场。

  一只黑白花纹的猫慵懒地躺在水泥地上,眯着眼睛,享受冬日的阳光。它正在实践一句成语:“门可罗雀”旧书店的客人稀少。

  过了很久,一位老者手握着一本《石林旅游在中国》的旧体书走出大门。他满脸笑容,身后整个市场空空荡荡。“老了,动不得了,希望从书中回忆到往事,感觉很好。”老人笑着说,“这里生意不好,没见几个人来买。”

  再往前走200米,就是齐诗鸣的“仕朋书店”。

  一大早,齐诗鸣正在悉心打理书柜。他拿出抹布,小心翼翼地擦拭着自己的宝贝旧书。他的店里有20吨纸质读物。“可能时间长了吧,总觉得少不了它们。”齐诗鸣说,“以后我走不动了,想守着这些书,和朋友喝茶、聊天,也算是件安逸的事。”

  “我在模具厂当工人的时候,曾有过把看完的书卖出去的念头。”59岁的老齐认为,这是自己“半路出家”卖旧书的重要原因之一。2007年,他扛着生活的压力,拉着3吨旧书,租了间房,在莲花池做起了旧书生意。“当时租金还能接受,25元/平方米,客流量保持在200人左右,挺不错的。”齐诗鸣流露出高兴的神情,“真的很享受那段日子,尽管店铺只有10平方米大。莲花池旧书市场靠近师大、民大这些高校,到处都是学生,买书的人多啊!”

  “为了卖书,我2009年加入了孔夫子旧书网……其实,这是逼不得已。”齐诗鸣说,“我想借助孔夫子网这个平台,把旧书行业和互联网捆绑在一起。这样能面向全国销售,希望生意能好一些。”齐诗鸣说,只有在网上卖些书,才能保持少量的稳定收入。

  2009年以来,齐诗鸣的存书量从1万本增至2万本。到了2011年,存量超过了2.5万本。但是,旧书店的营业额一直变化不大。

  “情况不乐观啊!买书的人没钱,有钱的人很少来买书。”齐诗鸣对旧书店的现状,有着自己的看法,“2010年莲花池要改造。本来以前那里有30家左右旧书店,现在只剩下了6家。能坚持下来的人越来越少。而且,旧书商一边要卖书,一边还要收书。那个时候,我的旧书多得有13吨。”

  为了生活,齐诗鸣只好转移地点,来到西站立交桥。“当时很多老主顾不知道书商转移到这里,买书的人越来越少,旧书市场一直走下坡路。”今年,齐咏鸣的旧书店再次面临搬迁问题,他四处找寻救急地址。而此时,他的囤书量已经达到了20吨左右。四处找寻后,他同意了35元/平方米的租金价格,搬到了禽蛋公司的旧址,也就是现在的西站旧书市场。

  经历了几次搬迁之后,西站立交桥的旧书商已经所剩无几。齐咏鸣感叹:“很多人不干这个了,改行,有的人把手上的书低价转给了我。”

  做旧书生意几年来,齐诗鸣也做了一些令他记忆深刻的事。“到我店里看书的人,我看穿戴就能大概猜出他们的经济条件。”齐诗鸣回忆,有一个云南民族大学的男生,经常到他那里买书,但屡屡出现半天掏不够钱的窘境。后来一聊才知道,这个男生家庭贫困。于是,他经常把书送给一些寒门学子,一分钱也不收。

  “旧书生意越来越惨淡,我还是希望,能有一些扶持政策,帮帮实体书店。这样我们才有做下去的动力。我都一把年纪了,要做出什么成绩也不可能。但是,我们是爱书的人,不愿意看到好的书被扔进垃圾堆。”老齐坐在椅子上,平静地诉说着。

  在昆明的旧书行业,齐诗鸣曾被同行称为“旧书市场第一个有营业执照”的人。他像所有的旧书店经营者一样,曾有过“年轻的时候爱读书,但是买不起书”的经历。他18岁进模具厂当工人,干了10年后辞职,又做过个体户、开过五金店、做过装修工。直到2007年55岁时,他才重新拾起儿时的梦,开始过上“与书作伴、与书为乐”的日子。这几年,他常常骑着单车,辗转于昆明的大街小巷,为了屋里堆积得越来越多的旧书,也为自己寻找一个出处。

  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老书商,他生意的现状,也是昆明旧书行业的一个缩影。
大型旧货市场里的旧书店

  

谈起旧书生意,“来往图书”旧书店的张老板连连叹气。

谈起旧书生意,“来往图书”旧书店的张老板连连叹气。

 在福德旧货市场,旧书店生意清淡,老板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其他的档口人头攒动 本版图片 都市时报记者 吴俊 ...

 在福德旧货市场,旧书店生意清淡,老板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其他的档口人头攒动 本版图片 都市时报记者 吴俊  ...

光顾“来往图书”旧书店的顾客越来越少了

 光顾“来往图书”旧书店的顾客越来越少了

 在福德旧货市场里,雷先生(左)、李先生(后)同样经营旧书。两人档口靠在一起,经常互通有无。

 在福德旧货市场里,雷先生(左)、李先生(后)同样经营旧书。两人档口靠在一起,经常互通有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29

帖子

12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8
epic1972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1: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经营者纷纷转战网络

  西站旧书市场现在还有8家书店,分别是“云南万卷书坊”、“文韵书店”、“仕朋书店”、“书必行书店”、一家无名书店,以及一家三个老板合并而成的无名书店。这里销售的书以教材为主,文学、历史、哲学书籍为辅。白天,你能看到旧书店老板上网与客户洽谈、仔细翻阅书本、整理、分堆放置、包裹。

  “80后”老板李永彬的旧书店面积约30平方米,但他更喜欢网上交易,这样能扩大交易量。李永彬认为,实体旧书店已经扛不住了,如果不上网开店,很难维持。“大家的现状都一样,赚不到大钱,谋生还行。”他一边整理成捆的书,一边介绍,“整理好了,快递公司会来取。2009年在网上开了店,运气好时一天能挣1000多块。”

  “书必行”旧书店是这个市场环境最好、书籍品质最佳的一家。女主人从琴是云南大学95届毕业生,夫妻俩坚持开旧书店,做成了连锁店,分店已开到川、滇两省。

  “我和老公都是大学生。刚毕业的时候在公司上班,工资也就1000多块。为了多挣点钱,我们利用空余时间卖旧书。先从旧书批发市场进货,然后在昆明大学附近摆地摊。一个晚上挣三四百块,很正常。”回忆当年,从琴笑称,那是一笔人生的财富。

  “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我认为,是我们夫妻俩对书的热爱。”从琴解释,“真正喜欢上一件事情,才会有动力去做好它。”

  黄土坡小屯旧货市场现有7家旧书店,书店都没名字,藏书量较大,主要以销售小说、杂志、教科书等旧书为主,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为辅。有的还卖古书、字画、邮票、火花。

  旧书店主屈女士一个人坐在店门口,和隔壁的老板聊天。“五年前,(租金)每平方米只有35块,现在64块。当时一天能卖几百元,现在很难卖到这个数。”屈女士说,这里的几家旧书店,几乎全是从张官营“转移战场”过来的。

  屈女士的卖书生涯可以追溯到1997年,当时卖的是旧杂志。“因为老公喜欢读书,所以我们以卖书为业。现在快要坚持不下去了。旧书主要是从废品收购站来的。三四块钱一斤,2002年我们搬到张官营,天天卖书。现在我还想坚持一段时间,实在不行再说。”

  屈女士还有一个希望:希望房租、水电费别涨得太厉害。她一直认为,自己不会用电脑,没法在网上做生意,很吃亏。

  昆明市图书批发市场里,仅有1家旧书店,名为“来往图书”。该店囤书量较小,主要以翻版小说、故事书、杂志、教科书、小人书、地图册为主。最醒目的,便是店门口“一元一本”的简陋招牌。这里的老板叫张文德,禄劝人。

  “当年家里没钱供我读书。1989年,我一个人来昆明打工,2000年开了这个旧书店。”张文德讲起自己的生意,连连叹气,“乡下的人很省吃俭用,一块钱都不愿花在买书上,因为他们觉得贵。旧书生意是夕阳产业,估计撑不了多久。房租高、买的人少,困难太大。重新找一份工作也很难、很难。”谈话中,张文德时不时地摆弄着自己的长发,有些惆怅。

  福德旧货市场有5家无名旧书店,老板多以合租为主。


  1967年出生的李兴华和1962年出生的雷永富,都是热情高涨的旧书店老板。去年为了节省租金,二人将两家店合并为一家。

  李兴华20岁时在昆明打工,后来卖过报纸。在生活压力的驱使下,2007年,他开始白天卖报,晚上摆地摊卖旧书。2008年,他在小屯开了个书店,但位置太偏僻,生意不好,后来转到福德旧货市场。

  雷永富贩旧书的经历,则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那时我在小西门卖书,主要是因为自己爱读,看完不要的书就拿去卖。1999年转到西南文化城,2001年拆迁,又搬到金马碧鸡坊,2002年到了潘家湾。后来因为房租太高,我才选择到福德旧货市场。我和他(李兴华)一样,喜欢收藏书。但是现在收不到什么好书,爱看书的人好像也越来越少了。没办法,内心喜欢,要干下去。”

实体书和电子书“碰撞”的今天

  旧书市场如何恢复活力?

  两天半的时间,本报记者以一名淘旧书读者的身份,体验了旧书市场的氛围。现状是惨淡的,半天的时间里,逛旧书市场的人没有超过10人。旧书店老板的生存难以为继,只好以网络书店作为突破口,并与快递公司加强联系,谋求生存空间。

  如今,昆明的实体旧书市场正在大面积萎缩。旧书市场逐渐萧条的原因是什么?旧书店的老板们面临着哪些困境?旧书业的道路到底在哪里?记者走访了昆明的部分书评人、旧书收藏者以及喜爱藏书的网友。

  旧书市场的退化,实际上是在纸质书和电子书发生“碰撞”的今天,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在悄然改变。有人认为实体书太笨重,携带不便;也有人说,是人们更喜欢电子式的新潮阅读方式。不可否认的是,电子化阅读和网络时代,给实体书店带来了巨大冲击。

  由于网络书店价格折扣大,以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流行,实体书店正在接连倒闭。昆明市旧书市场已经沦落到了不足50家店。而其他城市的实体书店,情况也如出一辙:2011年7月底,北京文化地标风入松书店宣布倒闭;上海季风书店也离开了来福士广场;就连美国的巴诺书店,也面临缩减店数的窘境。

  城市的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昆明市这几年来进行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很多老店因为城市改造面临搬迁。高涨的房价和租金,也对旧书市场造成冲击。

  旧书的货源从何而来呢?记者调查发现,昆明的很多旧书店与废品收购站有着紧密的业务联系。对行业影响巨大的动作,还有旧书店之间的相互回收和并购。西站旧书交易市场“仕朋书店”的老板齐诗鸣表示,希望能与昆明的各家图书馆或单位、学校的图书室联系,讨论收购淘汰旧书的问题,弥补图书馆的一些空缺,同时也为旧书找一个好的归宿。

  旧书市场一定会消失吗?对于这个问题,多数人的回答是否定的。其实,不少旧书店的老板还在努力,他们正在把生意与网络结合在一起,学习新的营销方式。无论是旧书市场里坚守多年的老板,还是渴望旧书焕发新春的读者,都在期待。

  福德旧货市场528号旧书店老板李兴华和雷永富,两人租了一个门面,又分为两半。他们认为这样既节约了房租费,相互之间也有照应。西站旧书市场的“无名氏”旧书店也是由3家旧书店老板合租的。

  在西站旧书市场开店的老板,绝大多数都有网站。他们认为, 在当下,开网店是零售业不错的选择,而灵活便捷的网店模式,也很适合以零售为主要经营模式的旧书业。

  西安嘉汇汉唐书城总经理唐代伟也给书店的经营者提出了一些建议:“走专业化特色化的路线,不必追求面面俱到,而要将某一种类的书籍做精、做细。同时,提供具有特色的服务体系,通过搭配其他种类的商品,多元化发展,为顾客创造出独特的阅读氛围,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也为书店的经济效益提供更多保障。

  英国托贝书店将这一思路做进了生意里。他们的秘诀是,融入到社区生活。“我们提供舒适的环境,大家可以进来聊天,主要的话题就是客人买的书。”

  此外,上海图书公司的模式也值得参考。对于古旧书籍,由公司负责管理,收藏家和民营经营者负责提供货源和促销。这样的联销方式让一大批古旧书有了更多的潜在客户,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旧书业的发展。而且,也让不少寻找旧书的人圆了梦。

  ●爱书人的声音

  诗人、书评人、旧书收藏者朱霄云:人们除了追求实用性,还能够有一颗“闲散”的心。能够偶尔抬起头仰望星空。如果这样,是一定能够感受到文化传承中的书香味。如果旧书店有一天消逝了,那是时代在脱离文化。

  西安嘉汇汉唐书城总经理唐代伟:作为书店,就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这种优势,通过组织一些和读书有关的互动,以书为媒介,让每一位读者都参与到阅读中来,让顾客爱上读书,也充分体会到在书店里面对面购书的乐趣,在挑书、买书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升华。

  云南大学哲学系教师、旧书爱好者王志宏:其实在北京、上海、广州,逛旧书店是文化人的一种时尚方式。而在昆明,真正懂得旧书价值的人不太多。买旧书其实是一件意义很大的事。面对书店的多次搬迁,我们要不留余力地寻找它们,这才是真正的坚持。

  网友“旧书老张”:无论是传统书店还是网上书店,都应该立足于为读者服务的原则,相信它们都会有美好的未来。(都市时报 实习记者姜孟冬)

 在西站旧书市场,一家档口拉下卷帘门,准备关门。门外,新楼盘正在拔地而起。

 在西站旧书市场,一家档口拉下卷帘门,准备关门。门外,新楼盘正在拔地而起。

冬天来了。在西站旧书市场的一家旧书店里,老板一家人坐在一起烤火。

冬天来了。在西站旧书市场的一家旧书店里,老板一家人坐在一起烤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