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古籍旧书
查看: 3495|回复: 7

“九畹”的繁荣

10

主题

36

帖子

12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3
顺生论 发表于 2015-1-27 11:2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北二马路 于 2015-2-6 07:47 编辑

“九畹”:见证辽宁书法繁荣的书家群
来源:辽宁日报    作者:    2008-11-07 07:52:22    编辑:liudi

本报记者 许维萍

  改革开放后,辽宁的书法事业也像其他各行各业一样开始走向全面复兴和繁荣。并涌现出了“九畹”、“北园”等书家群体,形成了具有整体优势的全面发展态势。其中尤以“九畹”取得的成就最大,影响范围与时间最为深远。

  1980年5月,第一届全国书法篆刻艺术展览在辽宁沈阳开幕,这是解放后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一次单一书法篆刻大型展览,沈阳入展作品近30件,列全国各省市之首,虽然只是一次展览活动,却成为辽沈书法艺术快速发展的助推剂,辽沈书法艺术活动在历经了多年的停滞后开始走向空前活跃。1982年,王贺良、孙德洲、李仲元、陈复澄、姚志忠、徐炽、聂成文、郭子绪、董文9位书法界年轻人以屈原赋中的“九畹”为题,在沈阳成功举办“九畹书法展”,轰动一时。随即,辽宁美术出版社又将参展的百余幅风格各异的书法作品结集出版并在全国发行,更把“九畹”的影响推向了全国,一时间,年轻的“九畹”书家群成为当时国内书法界的领军人物。“九畹”的巨大成功也深刻影响了辽宁的书法创作,当时的辽宁书法界就出现了这样的文化现象:很多年轻的书法爱好者把目光集中在“九畹”的作品上,直接学习“九畹”的书风。一次,辽宁省搞书法作品展,其中的二三百幅作品都是学“九畹”的。从中可见“九畹”的影响之大。

  随着时光推移,“九畹”已经以改革开放后在全国最早形成的具有群体书法风格的书家群的姿态被定格于中国书法史上。而回顾这段历史,辽宁书法走过的几十年的探索实践之路也清晰起来。改革开放后,辽宁可以先声夺人取得国内书法界的领先优势是与辽沈地区书法传承有着直接关系的。书法、篆刻传入辽沈地区较早,在元代就已有一定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很多蜚声书法界的金石书法家,像王光烈、张之汉和后来的霍绍光、沈向震、陈古陶、李芳圃、周铁衡、宁腐臣、齐瑞麟、霍安荣、沈延毅等。 “九畹”书家群中的9位书法家都或多或少地与这些知名书法家有着师承渊源。 “九畹”得以成为辽沈书法界第一批领军人物并在全国获得广泛影响是与辽宁深厚的书法传统相关的。为了延续“九畹”所开创的全国优势,1983年,辽宁书协又推出了“十五人展”,其中很多书法家,像宋慧莹、伦杰贤、魏哲等后来成长为辽沈书法界第二批领军人物。 80年代末,辽宁书法家协会借鉴两次集体推出新秀所形成的巨大轰动效应,又在北京集体推出了二十人展——“北园书法展”,这20名书法家是辽沈书法界的第三代新人的代表,其中有干部、工人、教师,也有专业书法工作者,很多书法家后来都成为辽沈书法界的骨干,像王丹、李兴臣、甘海民、齐作声、张坤山等。 1990年,辽宁的29名中青年书法家更把作品联展开到了北京,其中张世刚、何连仁、施恩波等成为重要代表。

  在“九畹”之后不断推出书家群过程中,辽沈书法界逐渐形成了繁盛的具梯次特点的书法创作队伍。这与“九畹”的影响和示范带动作用相关。时光流逝,当年的“九畹”中的9位书法家早已享誉无数,但他们的影响也以各自的形式影响着辽宁书法创作。 “九畹”之一的聂成文后来成为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针对当时省内书法家学习“九畹”的现象,他在1985年的辽宁书协理事会上,就提出了近亲繁殖、横向取法,只能走入死胡同,辽宁书法要有更长远的发展,就要取法乎上,临帖学传统的观点。因此,辽宁书协从1985年到2001年,举办了18届临帖学习班,坚持了18年,培训学员4000余人次,其中有近500人次入选全国书法展和各单项全国展,有百余人次获得了各类奖项。临帖班解决了辽沈书法界学书法的方向、道路及方法问题,使辽宁书法一直以来都保持着全国书坛的先进位置。而像郭子绪、董文、姚志忠等还在艺术院校专门教授书法,王贺良、孙德洲、李仲元、陈复澄、徐炽等亦是多年临池不辍,作品多有参加全国书展及对外联展,对辽宁书法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长达几十年的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36

帖子

12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3
顺生论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11:2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姚哲成 书法作品

姚哲成 书法作品

姚哲成 书法作品

姚哲成 书法作品

姚哲成 书法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36

帖子

12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3
顺生论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11:2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顺生论 于 2015-1-27 11:36 编辑


书法家姚哲成

  姚志忠,笔名哲成。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辽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现任中国书协名誉理事、省书协顾问、沈阳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美术网副主席、沈阳市职工书法协会及市青年书法协会名誉主席及沈鹏艺术馆名誉馆长、  《中国书法系列丛书》编委、  《现代书画家报》编委,并任美国艺术基金会顾问。国家一级美术师。二零二一年获中国书协颁发的书法贡献奖。

  作品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全国第一、二、三届书法展,及中青年第一、二、三、四届书法展。一九九七、一九九八、一九九九年、二零零零年四次人选书法百杰,一九九九年获书法百杰金奖。二零零八年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在武汉举办的「老书法家书法展』。二零零九年参加中国文联举办的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全国三十人邀请展「百位老书法家书法展』。

  一九七六年、  一九八二年两次参加中日书法交流展。  一九八八年参加了中日双方举办的自作诗书法展。二零零三年参加了日本国邀请的『中国代表书法家邀请展」。二零零九年参加中国文联举办的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全国三十人邀请展。

  一九八六年在日本扎幌、  一九八二年在日本泉大津、  一九九二年在日本扎幌博览会、  一九九八年在日本高野山,四次举办个人书法展,并进行书法学术交流。  一九八零年参加新加坡书法展并获银奖。  一九九二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哲成书法展」,  一九九九年在鲁迅美术学院展览馆举办了「哲成书法艺术展』,先後出版了《哲成书法作品集》、  《哲成书法楹联》、  《哲成书法集》、  《姚志忠作品精选》、《哲成行书千家诗》、《当代名家书法作品选》、《哲成楷书作品集》、《哲成书法》、  《哲成行书书法集》、  《哲成书法楹联集》十套个人作品集·作品被辽美出版社收入《中国书法百人》、  《九畹作品集》;被河南美术出版社编人《中国百杰书法集》并被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国当代十家书法集》及香港出版的《世界华人优秀书法家作品集》等收录,作品被数百处名山大川、碑林收录刊刻,作品被国内故宫博物院、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及各省博物馆收藏。
10494155_62855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36

帖子

12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3
顺生论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11:29:53 | 显示全部楼层
  董文,别署大风堂主人,1946年12月30日生,辽宁沈阳人。现任沈阳师范学院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获政府特殊津贴。第二批辽宁省优秀专家、沈阳市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家,辽宁文化艺术经济促进会副主席,辽宁省高等院校书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委员、民革辽宁省委暨沈阳市委副主委、辽宁省政协常委。兼任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书画艺术大学名誉校长、辽宁省作家协会理事、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沈阳市文联副主席、沈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其书法艺术独树一帜,享誉海内外。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60余次,获大奖20余次,作品被伦敦大英博物馆等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国内50余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
  理论研究硕果累累。出版《董文艺术论》等著作13部,发表理论评论文章200余篇,获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二等奖3次。曾赴日本讲学、办展和交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香港《大公报》等120余家新闻文艺传媒作过专题报道或长篇评论。被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协会聘为会员,载入《国际名人传》,授予“世界有突出贡献的艺术家”荣誉证书,并提名授予“二十世纪成就奖”。被美国世界名人研究中心聘为会员,载入《世界名人传》,并提名授予“世界终身成就奖”、“世界500位有影响人物”、“十年最杰出人物奖”等荣誉。
  幽情敲雅韵妙笔著风流
  董文先生,当代书法名家,全国书协理事、辽宁省书协副主席、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与先生神交廿载,深为先生书法作品中那股清丽逶迤、低婉幽沉、激昂亢奋之气,惊羡叫绝,叹为观止。
  先生幼即聪颖好学,秉承母训,操觚染翰、寒暑不辍,及长转益多师,艺事精进。数十年的朝朝暮暮,使他神游三代,饱蘸魏晋墨彩,继承唐宋风韵得以厚积薄发,奠定了一个书法大家所特有的学养和博大的胸襟。
  赏读先生的行书艺术,可以感受他深厚之学养、精堪之技艺和对行书鼻祖王羲之书法的深深领悟,诸如先生行书条幅《眼儿婿》(赵佶词)即是一例。整幅作品极少大笔映带,赏读之中唯见行行有参差,字字有错落,且运笔跌宕有致,用墨燥润得方,洒脱中见庄重,妙法中寓古拙。
  把书法说成美的旋律似乎有点说外行话。其实不然,书法线条运动中的节奏感,正是书法美的旋律。选择挥洒已达炉火纯青的草书艺术,处处可见书法线条运动中美的旋律。那一种姿致,一种跃动,一种节拍尽是美的韵律,牵似悠然,飘似云彩。先生的腕下真有美妙的奇迹,《董文书法作品集》收录多幅草书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先生把注意力由单字的造型转向线条连属运动的旋律,转向线条质感机理的表现,由情绪导引笔势,由笔势生发勾连多变的形态,造型的过程中一笔书的自然状态与心绪的毫无挂碍的超脱合二而一,用笔由书写变为放笔皴擦,墨色由浓郁渐趋枯淡,既有表达的自然,又具表现的丰富。
  先生的隶书以斜笔取势,曲中尽藏奇趣,作品展笔宽舒,极富弹性,势态悠荡,曲中求直。大凡隶书者极易甜或秀,而先生的线条里却尽存风骨,表现了铁骨铮铮的非凡气势,有刚正之质却没有半点狂野粗俗之气。先生行、草、隶之外,亦擅楷书。其楷书作品倾注了力的自然美,可说他师法自然的艺术规律达到了至高的境界。作品放纵施展,骨力雄健,开张适度,结构自然,艺术表现中的力度主要在笔划与间架之中。点如坐石,划似硬弓,间架立如铁塔。而且这些力的表现毫无造作行为,尽存自然法度之中。先生也偶作篆书,其篆书融甲骨钟鼎散盘诏版于腕下,风骨内敛,精神外拓,使得笔意轻娴、悠悠然然,甚是浪漫。
  历代艺术大师都主张,艺术要以自然为师。动的自然,静的自然,飞的自然,走的自然,立的自然,卧的自然。先生广采诸家之长,继承传统技法,掌握书艺神髓,逐渐形成自家风貌,作品不论行、草、篆、隶,无不飞动而刚劲,流畅而稳健,驰骋变化不离严谨端庄之规,别有一种爽隽潇洒的韵味。近年又以古淡、真率之意出之,现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更加典雅脱俗,逸气幽然,如登云外之峰,大有飘然出尘之概。其书韵所在,便是高雅的格调、高尚的品位,也就是雅韵。俗意未脱,不足以言韵。先生书法不仅以骨力胜人,尤以雅韵感人,飘逸中能沉著,流美中见古秀,既不顾盼生姿,也不揽镜匀矜,脱俗去媚,逸韵高标。赏其作品,如与幽人勇士相唔,坦荡清和的谈吐,自然率真的仪态,决无忸怩矫饰,使人感到无比爽畅。可以说,神韵是先生书法的精魄,也是他高品位艺术的魅力所在。达此境界,实非易事。从艺术上讲,他得意于精熟而又兼通诸体。篆、隶、楷、行诸体,法多于意,而草书意多于法,不善草者则行意相害,而精善草书则意法相成,毫端自然流出高雅的气韵来。而学问修养和人格修养则是更重要的条件。能够涵泳百家之言,融蕴诸家之艺,吐纳文赋诗词之精华,抚按歌舞音乐之律动,然后以深湛的笔墨“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挥毫染翰,抒写性灵。先生鄙视矜持造作之书,亦非粗服乱头之才,每每操觚染翰,有意无意中在追寻一种潇散浩远、率真自然、朴素而淳雅的风韵,追求一种“清水出芙蓉”之美。所以书艺的成熟与书家文化修养的深化,人格修养的完善是同步的。先生除了进行书艺创作之外,对书法理论的研究也是很深入的。《草书概论》《中国历代书法鉴赏》等专著和论文,得到书界的好评。材料运用准确精赡,析理有根有据,叙事不蔓不枝,独具卓识,文采焕然。讲用笔则是退笔成冢之后的心得,论章法则是废纸成丘之后的体会,述墨法则是池水尽黑之后的真知,谈鉴赏则是读破数百种碑帖之后的三味。自非那些缺少临池功夫的作者那种不得要领的空论所能比拟。这都是春温秋肃的硕果,自知甘苦的收获,也是作者学术上高深修养的结晶。
  说到修养,近年感慨颇多。随着社会的进步,民众文化的提高,国内书法热已持续好多年了。然而,恕我直言,艺术进步却不能令人满意。尽管有众多的书法家在孜孜不倦的临池习艺,但大多数都脱不尽俗气、习气,追求时尚,媚俗阿世之风甚盛。究其原因,弊在缺少修养。腹少诗书,胸无点墨,弄笔数载,便俨然以书法家自居,或以陈言旧调,故弄玄虚以充理论家。或者临池几十年,食古不化,终于弄不懂艺术,而徒成为一个写字匠,其根本就是缺少高深文化修养。先生的成功则在书外。他不仅精研书艺,在文学、戏曲、音乐、绘画和美学研究大都有很深的造诣。早年习画,醉心丹青,画得一手好竹兰梅石和青绿山水。热爱音乐,手拨五弦,口吹七孔,精通多种乐器。引吭高歌,声惊四座,反串青衣,梁尘飞舞。而尤精赋诗,有《董文诗选》出版,引起吟坛共鸣。古人云:诗者,天地之心,民之性情,发乎情而止乎义。先生的诗,全以真情书之,虽然不以人生奥理、救世哲言为旨,尽写所见所感,但言在耳目之内,却情寄八荒之表,收览山水的感慨,观书画的寄托,人情世故的冷暖都写进诗里,可以说,吟在口笔,想出天外。风格典雅,意境高迈,以幽淡为尚,幽中有隽,淡中有旨,不以硬语盘空,玄言惊世,有意无意之间已得诗家三味。
  《六十四卦经解》有云:“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翁,其动也闢,是以广生焉。”就是说乾属创造性的,坤属效法性的,任何事必须有创造,也必须有效法,无创造,则新的东西不会出现,真正的创新只是少数人;无效法,则新的东西不广生焉,独创的势力就不得扩展。乾又为阳,为刚;坤又为阴,为柔。先生的书艺是阳刚性的,又是独创的,应属乾。“效法之谓坤,”坤为阴、为柔,因而我们的艺术阴柔的太多了,阴盛则阳衰,亘古不变。艺术还是民族精神的反映。一阴一阳谓之道,一乾一坤谓之天地。那么,我们的艺术急需“乾”道,急需阳刚和创造,也就急需众多如先生一样的艺术大家的拱月打造。至于先生的书法艺术,有人效法,那是自然,担心的是效法不当,则必东施效颦。因为“效法之谓坤”,坤不可能象乾那样刚猛强大。先生的书法作品是力的宣泄,是势的冲发;象大风暴在呼啸,似狂涛在奔腾;如闪电惊破宇宙,似雷鸣撼动群山。
  先生翱翔艺苑,驰骋书林,德艺双馨,声名雀起。照常理,早有资本“车马宴集之乐,公门迎送之嬉”,而他对此都不胜鄙夷,唯恐避之不及。墨池烟涌、茗鼎香浮之中,先生却对老庄和魏晋文学产生浓厚兴趣,娲居亦自号为“抱朴斋”,更醉心于解衣般礴地构筑千变万化的线条结合的黑白世界。在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溶合中,常常折射心光,启悟自我,超越流俗,笔墨中产生特殊的人生、自然、生命的意趣,表达一种真情性、真精神。
  先生的成就见之于笔墨之中,是用整个生命换取来的。他在一首题为“临池偶想”的诗中写道:“返朴归真两鬓残,韦编三绝未心寒,宁将铁砚磨穿底,不让浮云上笔端。”先生年届花甲,正值盛年,读其书、观其志、证之书,不禁吟道:无情未必真书家,守静致虚穷物华。抱朴斋中参众好,解衣般礴播烟霞。出古方知入古深,鼎盘碑刻邈风神。多元取向开新格,清水芙蓉醉率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36

帖子

12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3
顺生论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11:33:58 | 显示全部楼层
董文的书法作品

董文书法

董文书法

董文书法

董文书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36

帖子

12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3
顺生论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11:38:40 | 显示全部楼层
九畹书法家 王贺良

  王贺良1935年6月生于沈阳,祖籍山东诸城,辽宁美术馆专业书法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学书遍临诸体以隶书成就为最。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注重稚拙、朴茂、大气和豪放的把握。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个性。熔入简牍、魏碑笔意,一反传统隶书的固有模式:即蚕头雁尾、一波三折,在用笔和结体上进行大胆、理智的变法尝试。创作出即不失先人规矩,又别开新面、引人入胜的隶书作品。

  学书如学仙,神采、意境是书法家终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在王贺良的作品中可反馈作者的内心世界与审美情趣,并能反映出作者的艺术修养、表达能力、表现技巧及艺术追求,使作品给观者以感染的力量和心灵的震动。王贺良十次参加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大展、中青展及对外联展。1995年应邀在日本举办个展并出版有《王贺良书法集》、隶书册页《离骚经》。
熔铸汉仪 书以大风

  ——谈王贺良先生的隶书艺术

  作者:沈阳书画院创研部副主任、沈阳市文史研究馆研究  马喆

  当代中国书坛,王贺良先生是以隶书见长的书法大家,他的隶书创作别开生面、独树一帜,对当代隶书的发展与开拓有着重要的文本意义和审美价值。
  王贺良先生自幼对书画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上个世纪60年代初,他参加沈阳书画研究会活动,有幸结识了书法名家沈延毅、杨仁恺、霍安荣等先生。霍安荣先生的书法美学观和创作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他上溯东汉碑碣,取法《张迁》《石门颂》《封龙山》等名碑,对《张迁》用功弥深;下涉伊秉绶、何绍基诸家手迹,去粗取精,悟得书学真谛。他钟情于隶书的方正超绝,从隶书所蕴藉的大汉雄威风度中汲取养分,陶熔精神,渐得有汉书法古拙质朴之风骨,涵养雄浑浩然之正气,传天真恬淡之神采,形成了个人鲜明而独特的艺术特色。他心无旁骛,五十载笔耕墨耘不辍,取得隶书艺术之三昧真经。
  天道酬勤,早在1980年,王贺良先生即以隶书创作脱颖于辽沈书坛,隶书作品入选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1982年,他又同李仲元、徐炽、姚哲成、郭子绪、聂成文、董文、孙德洲、陈复澄等志同道合的书友联袂举办了"九畹书法作品展",并结集出版了《九畹书法作品集》,影响广泛,名播海内外书坛,开创了当代书法艺术发展史的先河。
  王贺良先生对艺术创作中传统和创新的辩证关系有着透彻的认识,所以,他能够以澹泊的心态,进行不懈地探索和尝试。他深入到传统的精髓之中,参习简、帛书法,取其用笔沉着、遒劲,节奏的自由跳跃;糅以《爨宝子》《爨龙颜》《嵩山灵庙》,得之朴厚奇姿、古气盎然,进而在方拙朴实、以拙取胜的风格之上,显现出自然率真的天趣之美。他的隶书创作笔意新变、别具一格,使审美情趣得到了丰富,拓宽了隶书形式表现上的延展空间。他的隶书艺术学宗一家、体法多变,穷灵尽妙、独步当代。通过书法自由地传递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自己的胸襟意趣,从而凸显艺术上的个性风格,成为他更高层面的艺术追求。因此,他更多地关注于书法外在形式美所蕴藉的深刻文化内涵。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现在,王贺良先生已年近八旬,仍然保持着旺盛的艺术创造力和生命力,他的隶书创作已然不拘于一笔一画的得失,而是注重的大的开合关系,他抛开物欲,舒散怀抱,情定神凝,化入我神,在抽象的线条中表达心性的质感和情绪的变化,从而合于"隶欲精而变"的审美内韵,回归了汉隶滥觞之风神仪表,呈现出激越浓郁的时代气息。他吐故纳新,营造了化解传统和创新、共性和个性、古质和今妍之间对立矛盾的契机。点画的疏密、线条的起承、结体的收放、章法的开合,俱在有意无意间形成了平面构成的律动,从而弱化了碑刻隶书工、板、齐、整的形质,强化了纯正、端庄、静穆、博大的宏伟气象。大汉风神扑面而来,时代精神流化其中,他的书法作品有着吟唱《大风歌》般豪迈婉约交织的风神意气。他的隶书创作是标志隶书发展时代审美高度的新文本。
  风神者,须人品高、师古法、时出新意,观王贺良先生为人为艺及其在隶书艺术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他确实已具此规模面貌,突出地显现出了当代隶书大家特有的艺术风范。

王贺良

王贺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36

帖子

12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3
顺生论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11:40:58 | 显示全部楼层
王贺良书法作品欣赏
贾平凹说:"作家是个高危的职业,没有作品,很快就会被人遗忘。"王贺良说,书法家也是这样。回头看看,50年来,王贺良是越写越好!作为"九畹"之一,王贺良和他的隶书一直是辽沈书坛上不算清冷的关注点。用辽宁省书协秘书长胡崇炜的话说:王贺良是辽宁书坛的领路人、开拓者,他的隶书独树一帜,在全国有巨大的影响力。我想,王贺良至此已经不可能被忘掉了,他是可以进书法史的人物了。

  我这么想的,原因是王贺良创造出来的隶书是无法复制的。2011年他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和徐炽举行书法展的时候,时为中国书协主席的沈鹏先生就对王贺良的隶书大为赞叹:新颖、独特、井道,含魏碑精华。王贺良能走到如此高度,一方面与他取法乎上,没走弯路,加上书法天分比较高有关系,灵异方面亦与他性格有关系,他雅静,有条理,他的隶书呈现出的面貌就娴雅清旷,用笔洁净利落,让人看起来舒服,有清清朗朗的开阔之喜悦。他性格的另一特点是不事张扬,时时自省,自己写字的地方叫"识吾堂",叫了30多年了,为的是时刻警醒自己,超越自己。与王贺良谈话,明显感知他对书法的认知有一定高度,他能从哲学、文学、表演、棋道等多方面对书法进行理解和实践,有一种不动声色的老辣,让人感佩,他这种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使他书写的隶书风貌很厚重坚实,一点一滑都很有力量感。

  从王贺良的生活经历来看,他从小喜爱绘画,搞过版画,因此,他的审美眼界很高,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这一点,又渗透到了他的书法布局上,讲究的题款上,让人大饱眼福,他隶书出名,题款却用行书。正文古拙、厚重,题款之行书卷舒自如,有迥异呼应之趣儿。
  王氏隶书的这种拙朴内敛的味道来自《张迁碑》,也正是王贺良先生所追求的。他推崇清代书法家翁方纲的书理:拙者胜巧,敛者胜舒,朴者胜华。巧、舒、华,是审美价值,可是比之于拙、敛、朴,拙、敛、朴才显得更高一筹。
  对于书写了五十年隶书的感觉,王贺良先生感慨地说:"学书之路太为遥远,终身难见重点。隶书入手容易,写好非常男,真正的隶书大家还没有出现,还有发展空间。"他的一席话,把我听愣了,我听见了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心胸与格局。
  说起他成功的因素,王贺良用一句歌词概括:常回家看看。就是说要经常回头临写传统的精华,传统的东西才是需要细细咀嚼的对象,每一次重温都会有不同的感动和冲击,所以说传统是归宿、是家。

王贺良书法

王贺良书法

王贺良书法

王贺良书法

王贺良书法

王贺良书法

王贺良书法

王贺良书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36

帖子

12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3
顺生论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11: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王贺良的书法

王贺良书法

王贺良书法

王贺良书法

王贺良书法

王贺良书法

王贺良书法

王贺良书法

王贺良书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