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石版印刷术的传入和发展
石版印刷是以石板为版材,将图文直接用脂肪性物质书写、描绘在石板之上,或通过 照相、转写纸、转写墨等方法,将图文间接转印于石版之上,进行印刷的工艺技术。其中, 前者称作"绘石",后者称作"落石"。绘石和落石是石版印刷术的两种制版方法。绘石 制 版工艺简单,只能用来印刷简单、线条图文印件,是石版印刷发明初期应用的工艺技术。落石制版工艺复杂,是在绘石制版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工艺技术,分彩色石印和照相石印两种, 是进一步发展了的石版印刷术。
石版印刷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初。据1833年出版的《中国文库》《中国文库》(Chinese Repository),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创办的杂志,记载鸦片战 争前后史实甚多,是研究中国近代印刷史的重要文献。介绍,英国传教士麦都思(W.H.Medhurst,1796-1857)曾于1830-1831年间在巴塔维亚(今印 度 尼西亚雅加达)用石印术印刷中文书籍。随后他来到澳门,在澳门设立了一个印刷所。1832 年,麦都思又在广州设立了一个石印所,用石印术在广州印刷中文书籍。另外,英国派来中 国的第一个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在回顾他25年来的工作时,曾提到中国最早的石印工屈 亚昂,他说:"我用印书的方法,已经把真理传得广而且远,亚昂已学会了石印术。"麦都 思 在广州设立石印所和马礼逊对他25年工作之回顾,均发生在1832年,且屈亚昂学会石印术又 自需时日,由此可以断定,石版印刷传入中国的时间不会晚于1832年。美国传教士卫三畏(S amuel Wells Williams)在1833年说:"上季一个石印所开设在广州,我们高兴的知道它是 成功地在运行。"为此提供了另一个文献证据。1834年出版的《中国文库》报道:"1833年 5月至1834年5月间广州发展到有二个石印所,并出版了一些小册子",韩琦、王扬宗《石印术的传入与兴衰》,载《装订源流和补遗》第359页,中国书籍 出版社1993年版。则为1834年中国广州已不少于两个石印所提供了又一个文献证据。
1.绘石石印的传入与发展
1796年塞纳菲尔德发明的石版印刷术,是在具有多孔性、善吸水、质地细密,且能较长时间 保留水分的石版石上,用脂肪性物质直接描绘、书写图画和文字,再经化学腐蚀而制成的石 版(印版)上进行印刷的绘石石印术。这种早期的石印术由西方传教士于1832年前带入中国, 开始在中国印刷布道小册子或其它简单印件。现知最早用石版印刷的中文书籍,是麦都思于 1829年石印的《东西史记和合》。现存最早的石印书刊则是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九月和十月两期《各国消息》(图13-5)。《各国消息》是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广州主编、出版的中文 月刊,只出数期,用连四纸石印。现存仅二册,藏英国伦敦。
在十九世纪上半叶铅活字版印刷术的中文制模铸字技术尚未得到很好解决的情况下,石版印 刷较之铅活字版印刷有着明显的优势:其一,石印便于印刷各种不同大小的书籍;其二,对传教士们热衷于印制的字数、页数都很少的布道会小册子,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印成;其三, 众多、较小的布道点,人手不足,传教士本人即可制版印刷;其四,便于印刷各种文字,即 不受文种的限制。这四种优点,尤其是后两种,在西方传教士狂热的传教激情所激发的、急需大量印刷中文布道小册子,而铅活字版印刷又无法满足这一需求的情况下,石版印刷理应 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原因有二:其一是1840年前后,清政府对西方传 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活动采取了严加限制的政策,传教士们印刷布道书籍都是秘密进行的,而 且石印业完全掌握在西方传教士手中;其二是石版印刷用的石板和油墨等原材料均需进口 ,材料供应困难。加之,当时中国人仍然采用传统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石印乃至铅印尚 未引起中国国民的兴趣和重视。
.1842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成为中国对外五个通商 口岸之一,次年麦都思来到上海,在上海开设了近代印刷史上著名的"墨海书馆",并采用 石版印刷术印刷了《耶稣降世传》、《马太传福音注》等书籍。为上海石版印刷之先驱。
清光绪二年(1876年),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印刷所的石印、铅印部开始采用石版印刷书籍,由 法国人翁相公和华人邱子昂主其事。专门印刷天主教宣教印刷品。
清光绪三年(1877年),英国商人美查在上海开设"点石斋印书局",聘清原上海徐家汇土山 湾 印刷所的邱子昂为石印技师,并购进了手摇石印机,印刷《圣论详解》、《康熙字典》(图1 3-6)等书籍。姚公鹤《上海闲话》说:"闻点石斋印第一获利之书为《康熙字典》,第一批 印四万部,不数月而售罄;第二批印六万部,适逢科举子北上会试,道出沪上,率购五六部 ,以作自用及赠友之需,故又不数月即罄。"一部字典,数月之间销售十万部,这在当时的 中国出 版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点石斋印书局为此获利颇丰,各地书商遂也纷纷效仿,中国近代的石 印业也随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2.彩色石印的传入和发展
彩色石印,是以石板为版材,按彩色原稿设色、分版,套版印刷的工艺技术。
工艺流程是:彩色原稿◆描刻轮廓◆填红粉◆落石◆分色描绘◆翻制印版◆版面处理◆印刷 。
具体做法是:先将玻璃纸(或称胶纸)覆于彩色原稿之上,用尖钢笔依图描刻;次在描刻过的 玻璃纸的针缝中填入红色砥粉;再将填入红色砥粉的玻璃纸反覆于石面上,加压,使红粉落 于石上;然后按照原稿的轮廓和色度进行分色、分石描绘;将描绘过的各色石版翻制成印版 ;最后逐版依次套印,印成彩色图画 color=#0000a0>《艺文印刷月刊》第二卷第七期第32页。
.图13-5 《各国消息》 图13-6 康熙字典
彩色石印与绘石石印不同。彩色石印采用落石制版法。落石制版是通过书写、描绘、照相等 方法,先将图文制作在转印材料上,然后再将转印材料上的图文转移到石面上的工艺技术。彩色石印和照相石印皆采用落石制版法。
落石制版中的落石,有照相胶纸落石,用汽水墨描写在转写纸上落石,用转写墨及转写纸或 浆糊纸翻印成的版子落石,以及用刻画上图文的玻璃纸落石等多种。方法不同,目的归一, 均为把图文转移到石面上,以便下工序通过化学方法制成印版,进行印刷。
彩色石印的制版工艺,因其全凭制版人员的眼力和经验进行点绘分色,因此技术水平要求高 ,工艺复杂。其传入中国的时间较之单色绘石石印晚了半个多世纪。贺圣鼐着《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印刷术》云:"光绪三十年(1904年),文明书局始办彩色石印,雇用日本技师,教授学生,始有浓淡色版。其印刷图画,色彩能分明暗,深淡各如其度,殆与实物仿佛。至光绪 三十一年(1905年),商务印书馆更聘日本彩色石印技师和田满太郎、细川玄三、冈野、松冈 、叶田、武松、村田及丰室等来华从事彩印,此道益精。仿印山水花卉人物等古画,其设色 能与原底无异。"彩色石印之传入与发展情况大致如此。
.3.照相石印的传入和发展
照相石印是制版照相术应用于石版印刷之产物。为奥司旁(John W.Osborne)发明于1859年。其工艺方法,在1892年《格致汇编》刊登的傅兰雅着《石印新法》中作了详细介绍: "凡石版所能印之画图,不能用平常所照之像落于石面印之,须有浓墨 画 成之样,或木板铜板印出之稿,画之工全用大小点法,或粗细线法为之。画成之稿连于平板 ,以常法照成玻璃片,为原稿之反形,即玻璃面之明处,为原稿之黑处;玻璃面之暗而不通 光处,为原稿之白处。此片置晒框内,胶面向上,覆以药料纸,照常法晒之。晒毕,置暗处 ,辊以脱墨,入水洗之。未见光处洗之墨去,见光处墨粘不脱,洗净则花样清晰与原稿无 异。将此纸样覆于石板或锌板面,压之,则墨迹脱下,此谓之落石。照常法置石于印架,辊 墨 印之"。
.照相石印分单色照相石印和彩色照相石印两种。其中:
单色照相石印传入较早,中国早期的石印书籍多用此法。
彩色照相石印,又称"影印",1931年由美国人汉林格(L.E.Henlinger)传入中国。因其为 照相分色,故原理与三色照相网目版相似。彩色照相分色用于石版印刷,其制版工艺与技术 较为复杂,需每色一石版,每一石即印刷一次,五色、十色者,需制五块、十块版,分五次 、十次套印之。各种彩色图画均可印刷。在石版印刷工艺中,是最先进的。
.二、珂罗版印刷术的传入和发展
珂罗版是以玻璃为版基,在玻璃板上涂布一层用重铬酸盐和明胶溶合而成的感光胶制成感光 版,经与照相底片密合曝光(晒版)制成印版进行印刷的工艺技术。其工艺流程是: 原稿◆拍摄连续调阴片◆修版◆准备玻璃板◆涂布感光液◆干燥◆晒版◆印刷。
.珂罗版印刷,技术复杂,印品精良,多用于珍贵图片、绘画、碑帖及文献、照片的印制。其 工艺方法,简言之:
首先是用原稿拍摄正像阴片。拍摄时在镜头前面要加放转向三棱镜,这样拍摄的底片是 正像,正像底片晒在印版上是反像,印刷品才能是正像。底片经冲洗、干燥后,要人工修版 ,制成可供晒版用的原版。
第二步是准备玻璃板。玻璃板因需直接印刷,厚度在6-10mm间,并需用金刚砂研磨,使玻璃 平面产生细小的砂目,在经清水或碱溶液冲洗、去除杂质后,在玻璃板上涂布媒解剂硅酸钠 ,以增加玻璃板面对感光胶层的粘附力。
第三步是在准备好的玻璃板上涂布感光液明胶铬盐。感光液的涂布务要均匀,之后放入烘箱 烘烤、干燥。
第四步是晒版,即将拍摄的正像阴片与感光版密合放入晒版机内,抽真空曝光,使感光版上 的感光胶膜因底片深浅密度不同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硬化。之后,将其放入显影槽内显影,将 未受光硬化的胶膜溶解,版面形成不规则的皱纹。经干燥后,即可上机印刷。
最后是上机印刷。其法与石版印刷颇似,即用皮辊或胶辊在版面滚动上墨,覆纸印刷。
珂罗版印刷,英文称作Collotype,德文则称其为Lichtdruck,皆为胶质印刷之意。为德国慕 尼黑的摄影师海尔拔脱(Joseph Albert)所发明,时在1869年前后。此前,英国科学家塔尔 博特(William Herry Fox Talbot)于1852年发现了经重铬酸盐处理的明胶膜层见光会发生硬 化的现象,这是构成珂罗版印刷制版的基础和实践;1855年,法国人柏德范(A.L.Poitevin) 以此为基础,发明了在玻璃版上涂布重铬酸盐明胶感光层的石版印刷新工艺;1865年德国人 (T.Dumotay)又将重铬酸盐明胶感光膜层涂布在玻璃版材之上进行珂罗版印刷。
珂罗版印刷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在光绪初年,当时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印刷所首次用珂罗版印 刷 了"圣母像"等教会图画。同时,英商别发洋行也曾采用珂罗版印刷。由于珂罗版印刷美术 书画极其精美,故不久即为国人所引用。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