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古籍旧书
查看: 54795|回复: 0

古籍虫蛀 缺修复人

6

主题

12

帖子

7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5
清气 发表于 2016-7-4 21: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慈云图书馆不少古籍遭虫蛀 缺少专业修复人员(图)
2009-03-20 09:31:00惠州日报





惠州慈云图书馆所收藏的古籍中,许多出现虫蛀、鼠咬等现象。
  从最初的丰湖书藏,到惠州市图书馆再到如今的惠州慈云图书馆,作为省内少数几个百年老馆之一,馆内现有藏书40万册,其中古籍共计4737种20032册。记者近日在图书馆看到,虽然这些经过历史沉淀的珍贵古籍穿越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时光,但同时也面临着被虫蛀、鼠咬和霉变等窘境,不少古籍已经无法翻阅使用,急需抢救性修复。但目前全市缺少古籍修复人员,没有配置修复专用设备,如何修复保护这些古籍,成为该馆关注的焦点,也是面临的难点。
  “全馆有28名编制人员,这其中还包括了市少儿图书馆的编制人员。”编制人员和34名聘用人员还有临时工同吃“一碗饭”:“编制人员退休了,工资还是从我们这边领,还得从这一碗饭里分出去。”钟国标说。
走访
  两个摄像头24小时监视古籍库房
  在惠州慈云图书馆3楼,记者刚打开一扇门,一阵浓郁的中草药香味飘出,4个大铁柜安静地立在古籍库房里,20032册古籍就在里面。与一般的木质藏书柜不同的是,这些古籍藏书柜是铁质的。开了锁之后,摇开滚筒,柜子沿着轨道移开才能慢慢看到书籍。“2万余册古籍是我们馆的宝贝。”惠州慈云图书馆馆长李志鸿告诉记者。
  在这个难得一开的独设的125平方米古籍专用库房里,两个摄像头24小时监视着古籍库房的一切。除了摄像头,还有红外线防盗装置,一旦有较大的物体移动,红外线装置上的灯便会闪动,保安室里的工作人员可以一览无遗。一般的书库安装的是液体灭火器,而古籍库房所用的是气体灭火装置,因为一旦发生火灾,用气体灭火将能较好地保护书籍而避免被水浸。此外,还有抽风机、空调控制着古籍库房里的湿度和温度,库房常年恒温恒湿,温度控制在18℃~22℃,湿度控制在50%~60%,空调通风系统还具有空气过滤和净化作用。据介绍,恒温恒湿可以改变古籍因温度过高、湿度过大所造成的纸张老化或发霉等状况,使古籍得以延年益寿。除此之外,古籍库房还设有水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实行专人管理。
  据了解,在一些古籍拍卖会上,宋版书的价格不是按本来算,而是按页来计价,由此可见古籍的价值。
问题
  古籍遭虫蛀霉变酸化絮化
  惠州慈云图书馆副馆长周琼芳介绍,一般的说法是,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为古籍,按照这种计算方法,该馆所藏古籍为20032册,其中善本为13种163册,明朝善本4种,清朝善本9种,其中以宋人张洞玄所撰明人所校的《地理玉髓真经》历史最久。在该馆副馆长钟国标的带领下,记者得以与古籍亲密接触。钟国标手上戴着手套,他动作轻盈地翻开《地理玉髓真经》,这本出自明朝的书籍虽然历经了几百年的风尘,却依然保存着无虫蛀无发霉的完好面目,只是纸张略显焦黄。内容图文结合,大量的山川插图刻画得非常形象。
  记者还看到,藏书柜里古籍码放整齐,但不少已蒙上一层灰尘。古籍库房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古籍当中有许多小虫子,有些虫子用肉眼无法看见,这些虫子会咬书籍造成蛀洞,人触碰到的话也会浑身发痒。对于这种情况,工作人员沿用了古时人们保护书籍的办法。这个办法与记者刚进入古籍库房时闻到的那股中草药味有关。周琼芳透露,中草药味出自芸香草,味道浓郁、温和不刺激,环保无毒,这种草放在书中,能防止虫咬书籍。在藏书柜里投放芸香草,能有效地防止书库虫蛀现象的发生。工作人员说:“这些草是从广西买来的,把它晒干香气就很浓了,而且可以用20年。现在这个库房里用的芸香草就是从老馆带来的,到现在味道还那么浓。如果不香了,拿出来晒一下太阳,香味马上恢复,还可以继续用。”除了使用中草药杀虫,该馆还定期请有关部门对藏书库房进行“净身”,在房内喷杀虫剂,然后封闭库房“熏书”,以达到杀虫除害效果。
  记者了解到,在该馆所藏的20000余册古籍中,除开163册善本外,其他的古籍或多或少都存在被虫蛀、霉变和纸张老化等状况,其中古籍的酸化、絮化比较严重。而根据1996年的统计,当时由于书籍存放库房的环境较差,95%的古籍存在以上问题。周琼芳介绍,酸化会使纸张变硬变脆,絮化则令纸张蓬松呈棉絮状。
难点
  全馆只有一人专业出身
  “可以说,我们馆的硬件在省内来说是比较好的。但我们仅仅有能力存放古籍,对于古籍的修护工作,我们不敢动。”李志鸿道出了古籍修护的实际困难:因为没有专业人才,而古籍弥足珍贵,所以该馆工作人员都不敢轻易触碰翻动这些古籍。
  没有专业的技术才人,只能从外面请专家,而这又涉及到经费问题。据悉,该馆经费来自财政拨款,如果申请不到拨款,古籍修复工作将步履维艰。缺乏资金支持使得古籍修复工作十分困难,另一个原因则是馆内人员编制问题。钟国标告诉记者,图书馆馆员是政府编制的,如果没有编制名额,也很难留下人才。
  在该馆工作人员中,只有周琼芳一人是学习图书馆管理专业的。周琼芳说,在她的同学当中,毕业后要么留校,要么去图书公司,在图书馆工作的同学并不多。“由于待遇不高,发展前景不大,很多人都不愿意留在图书馆工作。”
计划
  借阅古籍改为借阅微缩胶片
  关于古籍保护,该馆早已有设想。李志鸿认为,单靠从外面请专家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本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古籍保护的能力。他告诉记者,他们正计划着对一批馆内人员进行古籍保护常识培训。
  据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罗川山日前表示,将以开展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活动为契机,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古籍普查工作,积极推进古籍保护计划,汇总形成《惠州市古籍联合目录》。“我们希望借这个契机,请有关专家对馆藏古籍进行‘摸清家底’式整理,将所有古籍分门别类,确定文献价值,编写馆藏古籍书目。”周琼芳表示。除此之外,他们还打算动用一些科技手段保护古籍,比如通过扫描、刻光盘等方法建立古籍数据库,用借阅微缩胶片代替直接借阅古籍,使珍贵古籍得到更好保护的同时得到开发利用。
  对于流散于民间的古籍,是私人收藏还是“公共回归”,周琼芳说,私人收藏毕竟没有图书馆那样的保护条件,发生意外情况的几率也比较高,如果能够通过宣传说服私人收藏者将其收藏的古籍放到图书馆进行“托管”,而私人仍拥有所有权,这样的话能增加馆藏,也能使古籍得到更好保护。但这也是一个设想,具体是说服个人捐赠或托管,还是图书馆出资购买,将由有关部门决定。
  目前,该馆正着手准备《古籍保护方案》,交由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批示。“资金到位了,相关工作就可以马上开展。”周琼芳说。
相关新闻
  老馆长蓝天沛:古籍保护现状让人心痛
  作为一个在惠州市图书馆工作了43年的老馆长,谈起古籍保护,已过古稀之年的蓝天沛用了一个词概括自己的心情———心痛。1996年,因古籍虫蛀现象严重,蓝天沛四处奔走呼吁,引起了社会关注,并得到了资金支持。在当时,蓝天沛利用这些资金对古籍藏书环境做了改善,请来了省图书馆的专家前来对古籍进行整理,还请人对古籍进行了修补。然而10多年过去了,图书馆从旧馆搬至新馆,换了新环境,但古籍修补、修复工作却似乎停止了。据了解,自上世纪90年代对古籍进行过整理修补之后,该馆的古籍分编整理、修补修护工作一直停滞不前。
  “这些古籍经清代名士宋湘、江逢辰、梁鼎芬和近代张友仁先生等人的收藏、保护,流传至今,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贝,在我们手上毁掉的话就太可惜了。”面对保护的力度、人才培养的问题,蓝天沛摇摇头。据蓝天沛说,馆内的部分古籍已入选《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如《杜诗集说》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罗浮山志会编》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等一批古籍线装图书,文化价值很高。蓝天沛已退休多年,多年来他一直关注着古籍保护的发展情况,他最大的希望是古籍能得到更多关注,被保护得更好。
记者手记
  高校应培养古籍修复人才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的教育、宗教、文物等单位及民间收藏家收藏有部分古籍,各县(区)图书馆中,博罗县图书馆收藏有古籍606册。此外,笔者获悉元妙观等地可能藏有大量古籍,于是前往元妙观探一究竟。但是里面的管理人员表示,该观的藏书早就已被破坏殆尽。市博物馆一位文物鉴定专家说,我市收藏界多以收藏陶器、字画为主,收藏古籍的少之又少。在一家旧书店,店铺老板收藏的书籍中,有清朝、民国的。但这些书保护情况却不乐观:书页焦黄酥脆、薄如蝉翼,似乎轻轻一翻就会烂掉。
  古籍修复是一门技术,高级人才才能胜任,不仅要有古典文献学、版本学、藏书学、目录学等坚实的专业基础,还要通晓相应的文史知识等,这样的人才得从高校中培养。笔者曾了解到,部分高校在选修课中开设了古籍鉴赏课,让学生认识古籍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而在我市的高校中,还未开设相关课程。我市高校能否学习其他高校开设古籍鉴赏等相关课程呢?希望这些古籍宝贝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早日被修复、被重新利用。
  本组文字 记者黄桃

W02009032053361578672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