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古籍旧书
查看: 4349|回复: 3

[藏书诀窍]

10

主题

36

帖子

12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3
顺生论 发表于 2015-1-27 15: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北二马路 于 2015-2-6 07:56 编辑

       古籍线装书收藏,由来已久,但是随着时代进步,这种特有的古籍线装书装帧形式却越来越显得独特,富有民族特色。说道古籍线装书,就得从一百年前的中国书籍形式说起了。
       近现代一百年,为适应制版与印刷工艺的全面更新,中国图书装订形式也发生了急剧变化。
       传统的古籍线装书装帧形式,是雕版印刷的书籍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以“版”为单位的“页”的出现,使得装帧形式必须以“页”为基点,无论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还是线装,都只是“页”的组合形式的变化。优胜劣汰,到明代中期,终于定型为线装。十九世纪后半叶,中国图书仍以线装形式为主流,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线装本所占比例迅速降低,最终被西方传入的“洋装”形式所取代。
在这一此消彼长的进程中,线装本也随之产生了丰富的形态。
传统的雕版刷印书籍、影印古籍,主要釆用线装;旧式文人的日记、书札、旧体诗词集,无论据手迹影印或以铅字排印,也以线装本为主。有些油印本,亦取线装形式。如一九四六年九月印成的《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特藏书目》,高二七〇毫米,宽一九二毫米,三十九页,手工刻写,毛边纸印刷,线装一册。按此书目所载特藏古籍,在抗战爆发之后,由该馆馆长蒋吟秋先生设法隐藏于苏州洞庭东、西两山中,幸得无虞,胜利后运回整理,编制目录,故此书不能以单纯图书目录视之。
       不过,看上去同是线装书,用纸的差别大有讲究。清末民初,传统的手工纸,有质量精良的玉版宣纸、棉连纸、料半纸、罗纹纸等,洁白绵软,柔韧耐久;连史纸韧性较逊,毛边纸稍呈黄色,纸质略骑,已经要降一格;而进口的机制洋粉连纸,俗称洋纸或光纸’正面极光滑,背面滞湿,薄而且脆,极易裂损。当时的石印柳排印本,大量来用的恰恰是洋粉连纸。
       传统线装本,书名页之外,多加装磁青纸或米黄纸书衣,讲究一些的用青布作书衣,书衣上贴白纸书名签。倘若以锦绫作衣,细绢包角,就可算奢华了。民国年间的线装本,已开始出现用机制纸作书衣的,后更简化工序,将书名直接印刷在书衣上,如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四部丛刊》、中华书局排印出版《四部备要》等,都是如此。
       石印技术普及对图书形态的直接影响,是线装本的开本有明显缩小的趋向。这不仅是因为出版机构希望降低成本,也因为石印本文字的大为缩小。通常雕版本较十六开本为大,每行字在二一十字上下,而缩小至三十二开本左右的石印本,每行已近四十字;如果书页保持取有长度的话,每行的字数还将增加,易使读者产生疲劳感。这—特征,同样表现在排印线装本中,即采用五号字的排印本,多取三十二开大小,凡开本较大的,字号相应也就较大。传统的巾箱本形式被大量采用,如宣统辛亥(一九一一年)抱残守缺斋石印《瓶花斋集》一部四册,页高一五一毫米,宽一百毫米,就在版权页上标明“巾箱本”;但多数类似开本的图书并不作此标示。也有出版社,大量印行通俗小说戏曲之类’将用纸与印刷质量,都降到最低水平。如进步书局出版的石印线装本《笔记小说大观》,以有光纸印刷,巾箱小本,每行仍达三十二字。民国六年(一 九一七)育文书局石印《诗韵集成》一部四册,有光纸印,两节楼本,上栏高四十九毫米,排十六字,下栏高九十六毫米,排三十六字,文字小如芝麻,读来十分吃力。
   有的书局则相反,对于印制粗陋的石印本书籍,反而外加青布函套,以增加卖相,提高售价。晚清大量出版的四书五经,光绪年间诸多书局翻印《增评全图足本金玉缘》等名著,无不如此,现在旧书市场上仍不难见到。这种青布函套的使用,往往并不能表明图书的价值超乎寻常。民国七年(一九一八)上海碧梧山庄石印《金圣叹陈眉公才子尺牍》,一部四册,高二〇三毫米,宽一三一毫米,外加青布函套,有光纸印本售价六角,连泗纸印本售价一元,而当时无函套有光纸石印本的市价每册不超过一角钱。

《丹徒胡氏支谱》

《丹徒胡氏支谱》

《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特藏书目》

《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特藏书目》

《金圣叹陈眉公才子尺牍》 《诗韵集成》

《金圣叹陈眉公才子尺牍》  《诗韵集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36

帖子

12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3
顺生论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15: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函套相类,木夹板也是一种简易护书物,每副两块,分置书本上下,以布带穿扎扣紧。布带长短根据书本厚度调节。木夹板多用硬质木料,一般厚度只有二三毫米,有作坊生产通用夹板供应书店,也有出版机构自制的。值得特别关注的,是私家出版物专门制作的夹板。如民国十年(一九二一)出版活字本《丹徒胡氏支谱》,所用枣木夹板髙三〇五毫米,宽一八五毫米,单片厚约十毫米,书名在板上阴刻而成,填以石绿,富丽而庄重。至于以紫檀、花梨等贵重木材制作夹板的书籍,可以肯定以珍本善本居多。比木夹板更讲究的是木匣与书箱,根据全套书籍的册数,少者用匣,多者用箱。如一九三七年复社出版《鲁迅全集》纪念本的乙种本,配有楠木双层书箱;甚至有专为一部书设计一架书橱的,如民国年间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的《百衲本二十四史》及《丛书集成初编》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大约是线装古籍与日俱减的缘故吧,新印线装书都很讲究包装,初时喜用青布函套,九十年代以后更上一层楼,纷纷改为锦绫函套。如中华书局一九八四年十月影宋本《建康实录》,纸面布函,两函八册,定价二百二十元;改为锦面锦函后,价格猛升至近千元。看来在背后起作用的,仍是市场经济那只看不见的手。
       近现代图书采取传统的古籍装订形式,线装以外,较多的是经折装,又称折子装,多见于裱本碑帖,再就是佛经和奏折。经折装首尾的夹板,通常用硬纸板,也有用薄木板的。一九六〇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官灯》,五十开本,经折装,首尾的硬纸板外包红色植绒纸,文字烫金,别具一格。有趣的是,一九五〇年代初苏联出版的一种《莫斯科》建筑图片册, 五十开本,居然也做成了经折装。 更为古老的书籍装订形式,如蝴蝶装,在二十世纪后半叶还偶有出现,当然都是用于影印古籍。中华书局一九五八年八月影印明人稿本《顾云美卜居集手迹》,原稿版框髙二〇五毫米,宽二六七毫米,每页二十四行,行十八字;影印本缩印为原大三分之二,做成规范的蝴蝶装,书页由书口向内对折,然后将书页背面的中缝粘贴在一张裹背纸上。中华书局一九八二年原大影印南宋刻本《忘忧清乐集》,版框高二百毫米,宽三一六毫米,左右文武双边;每页二十行,行二十四字,套印朱笔圈点;版心白口,双鱼尾,上鱼尾下标卷次,下鱼尾下标页数、大小字数及刻工姓名,较好地重现了宋刻风貌;全书分装三册,外套锦函,用纸印刷都相当讲究。令人不无遗憾的是,此书内页虽保持了蝴蝶装的形式,但书脊却改成了线订,致使版心部分被线订死,书页不能完全展开,可谓功亏一篑。现在新出版古籍线装书,更多是追求经济利益,而没有将它为真正的古籍线装书来做,这在当今社会是需要那些出版估计的机构深思的。
       薛冰/文

《顾云美卜居集手迹》

《顾云美卜居集手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174

帖子

568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68
大银鱼 发表于 2015-1-29 20:4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2

帖子

6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9
宜家言 发表于 2015-2-1 20:0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书易遭蠹虫最好的办法是在书柜中放些冰片对防蠹虫很有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