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古籍旧书
查看: 4026|回复: 0

一本旧书的故事

42

主题

43

帖子

23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6
谷仓立 发表于 2015-5-5 20: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北二马路 于 2015-5-10 00:33 编辑

    书橱里有一本旧书,缺头少尾,纸页泛黄,没有书名。虽然搬了几次家,它却一直跟随着我。每当夜深人静,写字累了的时候,往往会把这本书翻出来看上几页,就有如与多年老友相见,默默无言中透出欣慰。

    我记不得是从什么时候,是怎么得到这本书的。书不厚,即便不缺页,也不过150页左右。前面没有封面,直接到了第9页,后面也明显不是结尾。书脊也破损得厉害,只隐约可以看到一个“风”字。下面出版单位也没有了,但在书页上,有我写的“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字样,想必是我得到这本书时,出版社的名字还隐约可见。

     这是一本诗集,收入书中的都是名家之作。简单写几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家,就知道此书作者阵容不凡:老舍、叶圣陶、高士其、阮章竞、端木蕻良、李瑛、陆柱国等等。不仅因此,这本歌唱内蒙古的诗集里有多首是写通辽的诗章。

     这本诗集中收录叶圣陶先生的诗作较多,计26首。其中写通辽的诗作就有6首,它们是:《莫力庙水库》、《为哲盟展览馆题句》、《通辽大林公社保安屯二首》、《浣溪沙二首·安代舞》。他在《莫力庙水库》一诗中写道:

大坝万米众聚沙 , 辽河引水一道斜 。

波光云影顿涌现 , 千渠东出分支杈 。

沙土解渴气沾润 , 庄稼牧草绿无涯 。

沼泽水姿蒲苇成 , 清池风动红莲花 。

远从长江移鱼种 , 银鳞塞北有新家 。

一尾何止十斤重 , 烹鲜共叹鱼味佳 。

人力胜天岂虚语 , 党群奏绩信堪夸 。

三年全改自然貌,谁信先时荒沙而外更无他。

    这首诗清新质朴,形象贴切,全方位地对莫力庙水库进行了描述,绘声绘色,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在西辽河水干涸,美丽的沙湖莫力庙水库风光不再时再读这首诗,不禁感慨丛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叶老对莫力庙水库印象至深,在另一首题为《为哲盟展览馆题句》还在念念不忘:

哲盟之美灿如霞 , 佳绩种种并堪夸 。

休坐忆访莫力湖 , 沙漠乃见红莲花 。

眼前盘陈殊不绝 , 开怀共喜吃西瓜 。

    昔日莫力庙水库以全鱼宴闻名,想必是叶老一行游览莫力庙,水库方尽地主之谊,大师傅也使出全身解数,热情招待北京来的贵客,美味佳肴令叶老返回通辽后仍口齿留香,意犹未绝。

    叶老访大林公社保安屯,也留下两首珍贵的诗作。这两首诗亲切自然,朗朗上口,乡土气息呼之欲出。其一:

土屋皆南向 , 比邻相间宽 。

家家蔬圃绿 , 树树午阴园 。

窗敞盆栽灿 , 院清鸡啄闲 。

几童欣客过 , 拍手立篱前 。

    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图景栩栩如生,活脱一首现代田园诗。其二:

卫生模范户 , 石沈是朱陈 。

彩柜净于鉴 , 玻窗绝点尘 。

北墙多贴画 , 南炕可延宾 。

男妇多佳健 , 大娘笑脸频 。

    通辽旧有民谣“无风三尺土,有病百斯笃,辽河开口无法堵”,卫生状况极差。在全国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中,通辽城乡齐努力,迅速摆脱了脏乱状况,一跃成为全国卫生先进城市。保安屯就是通辽的缩影,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健康好客的保安人,给叶老印象极佳。更令人惊叹的是诗人敏锐的洞察力,细致入微,一丝不爽。近似口语的表述,令人感到无比亲切自然。有趣的是,叶老访问的两位老大娘一位姓石、一位姓沈,都是村里的卫生模范,又恰巧是儿女亲家,这一情景被叶老作为诗的开头,可谓别开生面。

其后,《浣溪沙·安代舞》二首写作手法突变,显示出叶老深厚的旧体诗功底。

( 一 )

翠竹柔铜婉转弦 , 红巾挥拂队回旋 ,

欹腰踏足舞蹁跹 。 一唱群和齐顿拍 ,

移时高啭彻云天 , 赓歌继阙尽留恋 。

( 二 )

安代流行遍哲盟 , 引喉起歌欲忘形 ,

儿童翁妪亦称能 。 时出新词非偶发 ,

当前歌颂亦忠诚 , 全场豪兴更云蒸 。

     无独有偶,著名作家,长篇小说《踏平东海万顷浪》、中篇小说《上甘岭》作者陆柱国先生对莫力庙、安代舞也情有独钟,分别写诗一首。他在《安代吟》中,有“百里奔波到库伦”的句子,由此可见,作家们是亲自到库伦见到了老少妇孺跳安代的盛况,否则,怎么会写出“街头一呼跳安代,三岁幼儿离母怀,七旬翁妪弃杖走,老小尽奔场内来”这样生动的句子呢!

     从诗歌所表现的内容看,诗人们走了很多地方,从大兴安岭到包头,都有诗人的佳作;在诗集中,每一首诗后面都注有时间,大多数诗歌写于1961年9月,也有一部分写于1962年5月或1959年10月。是什么样的机缘使这些大师先后来到内蒙古,又是怎样的机缘把这些大家之作汇聚到一起的呢?平时,在读书时多了一个心眼,时时注意查找有关的蛛丝马迹。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篇《昭君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诗集中的咏昭君诗》一文中获得答案,文章说:“近半个世纪前,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将1958至1962年期间,中央领导同志和著名专家学者来内蒙古视察和参观访问后所写的诗作进行了搜集编选,于1963年8月出版了《碧野春风》诗集。全书共收录了21位作者所写的189首诗词。” 文章对《碧野春风》成书原因也有描述:“……1961年下半年……应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人委主席乌兰夫的邀请……由国家教育部副部长、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带领的中央文化访问团,于7月31日至9月20日,先后在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今通辽市)、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参观考察,成员有作家、戏剧家老舍、曹禺,建筑家梁思成,文学家吴组湘,音乐家吕骥,美术家林风眠、谢稚柳,摄影家郑景康等许多知名专家。他们在参观访问期间或回京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写下了许多论文、散文、诗词、游记,创作了许多画作和音乐、舞蹈、摄影等艺术作品,发表在中央级报刊上,有的还被收入学校教材和专著专集,有力地扩大了对内蒙古的宣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这本《碧野春风》诗集,以及同时出版的《远域新天》散文集和画集,许多名作就是这些名家该时期创作的。这实在是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建设史上的一件盛事和幸事。”

    这本诗集的问世,凝聚了一段历史。同时也因为名人题诗,使通辽与内蒙古一起被世人瞩目。对于通辽来说,那些写入诗歌中的景物,有的早已物是人非,有的已化作昨日黄花,不可再现,这几首诗也就更加显得弥足珍贵。


2011032116252076952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