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滕鸿涛这个名字,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但在上世纪50年代初,他在天津乃至全国工人业余作者中,却是大大有名。近两年,我因对新中国成立前后陈荒煤、周巍峙、阿英、孙犁、鲁藜等人接管天津文艺工作产生兴趣,故而知道了滕鸿涛的一些情况。1949年1月15日,天津在炮火中获得新生,3月份,随解放军进城的作家孙犁便在创刊不久的《天津日报》发表《谈工厂文艺》一文。与此同时,天津军管会文艺处也在积极推动各类工厂文艺的开展。1950年2月1日,《文艺学习》在津创刊,文艺处处长阿英在代发刊词中号召广大工人自己演、自己唱、自己画、自己写。一时间,全市主要工厂纷纷建立了创作组,并培养出了一批享誉全国的工人作家,滕鸿涛与董廼相、阿凤、大吕等,便是此中的佼佼者。滕鸿涛当年创作的小说《皮猴》,不但在全国产生影响,而且还被阿英编入“工厂文艺习作丛书”,由赵家璧主办的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后来,为了支援西北建设,滕鸿涛被调往甘肃工作。
大约是在1983年夏末,《天津书讯》报突然接到了滕鸿涛由兰州寄来的一篇名为《回顾“天祥”市场的旧书摊》的稿件。当时我们对他都不熟悉,只是从他随稿而来的个人简介中得知,他“新中国成立前曾在天津当铁路工人,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学习写作,曾出版小说、散文选集六部,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铁路文协理事。现在兰州铁道报工作”。实话实说,他的稿件最终能在1983年10月15日小报名人专栏“津门怀书录”上刊出,实在是因为他的回忆引发了编辑部几位老编辑的共鸣。例如他在文中写道:“刚一解放,人们如饥似渴地寻求新的知识,在青年中,掀起一股读书热。那时,我在单位里做工会工作,分工搞宣传,为了充实自己,更是废寝忘食地读书。开始,到宁园图书馆去借书,由于购的书少,借阅的人多,满足不了需求,我就到书店去买。购书,占去了我节假日的大部分时间。”随后,他便对上世纪50年代初,天津天祥市场的旧书摊做了如下记述:“大概是二楼吧,转圈几乎都是旧书摊。光线很暗,白天开着电灯。有几个人拿着书,站在书架旁默读着。我巡视了一番,有线装书,有破旧的外文书,也有"五四"以来的新文艺作品。一下子,我就像蜜蜂钻入了花丛,这个书摊翻一本书,那个书摊看一本书。有些书,只是在报刊评介文章中见到书目,没有读过原书。现在发现了,真是喜出望外。看了看,书还挺整洁,价钱也便宜,这一回,就挑选了一摞书,有沈从文的《边城》、老舍的《离婚》、郭沫若的《虎符》……还有几本文艺理论书。”“给我印象深的,还有那几个书摊主人,都在中年以上,很文静,默默坐在书旁,任凭顾客挑着,他们概不过问,有时自己也抽出一本书看。顾客看了多半天的书,一册不买,他们毫无表情,是司空见惯了吧!有的看完了书,胡乱丢在摊上,他们一言不发地走过去再插到书架上……他们的职业作风,引起了我的敬重。”“多少年没去天祥市场了,有几次出差路过天津,行色匆匆,也没有顾得去看看。现在不知道改成什么样子了,旧书摊肯定没有了。”
在新华书店一统天下,尚未实行开架售书的上世纪80年代初,滕鸿涛的回忆,一下子勾起了老编辑们对30年前天祥旧书市场的怀念,因为他们中就有当年在那里看书并由此喜欢上文学的。余生亦晚,虽然当年天祥市场旧书摊的盛况没有赶上,但对其历史我还是从上学时教我版本学的著名古旧书专家张振铎老先生处获知一二。据张先生讲,天祥市场建成于1922年,开业不久在三楼就出现了旧书商张致功与张荫培合办的中西书店,这是在天祥营业的第一家书店。此后,随着永和书局、英华书局、艺文书局等的陆续进入,最鼎盛时有五十多家书店在此经营。他们多为个体户,如夫妻店、父子店、兄弟店及朋友合股店等。当年到这里购书的人很多,有时当日客流量过万,文化名人如徐世章、金梁、金越、张一山、卢木斋、王襄、陈邦怀、陈少梅、刘子久、刘奎龄、赵元礼、华士奎、孟广慧、周叔弢、谢国桢、李克简等,也都是这里的常客。至于各书肆的旧书,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一是到旧物市场去搜寻,如天津南开的“鬼市”等;二是由各书店进货,如上海的世界、大东、开明、三联、晨光等书局;三是从读者手中直接购买,如落魄文人或藏书家等;四是去外省或农村收购,如各地的书肆、书贩、藏家、富户及旧物市场等。
后来,我在参与天津出版志编撰时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后,也就是滕鸿涛回忆的那段时光,天祥市场旧书摊尚有三十余家。至1954年,随着公私合营的开展,旧书摊开始由天祥市场陆续迁出,与新华书店联营新书。到了1956年6月,尚存的天祥旧书摊便全部合营到新华书店古旧书门市部,此后,又改组为古籍书店。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上中学时也曾到天祥二楼看旧书,但那已是由古籍书店在经营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