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阳为何成为殿版书第二故乡
2015-09-15 13:56 阅览:2509 评论:0
编辑:资讯编辑 原创作者:杨竞 来源:辽宁日报
清康熙十三年内府刻本《新制仪象图》 图/辽宁日报
核心提示
省图书馆现藏清殿版书700余种、1000多部,其中绝大部分来自沈阳故宫博物院。
清代统治者出于其政治文化需要,重视书籍的出版。特别是从康熙十九年开始组织翰林院大批文人编书,并在清内府武英殿设专门的刻书处。其编书之多、刻书量之大,堪称历代之最。这些由清内府武英殿刻印的书籍统称殿版书。昨日,记者采访了省图书馆馆长王筱雯和该馆特藏部主任刘冰,两位专家讲述了殿版书背后的故事。
殿版书的品相与内容
王筱雯说,省图书馆在全部古籍藏书中,数量最多的当数清版古籍,其中最多、最全的是殿版书。殿版书内容涉及经、史、子、集,无所不有。文字多用汉文,兼顾满文、蒙文及满、汉、蒙合璧之书。其刻、印、用纸均属上品,形成了独特风格。这些书绝大部分是毛边的毛装书,保留了书籍装订过程原貌,无形中成为一种独特的装帧形式,在古籍装帧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些书是研究清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殿版书版式开阔、刻工整洁、印刷精良。尤其是乾隆朝以前,刻书用纸细薄、洁白晶莹,雕刊印工更是优美绚丽,在历代刻本中别具一格。殿版书的内容除经史外,多为官书巨帙,如各种圣训、上谕、御制诗文、方略、纪略,各种会典、则例等,都是为其加强统治服务的。
刘冰介绍,殿版书中有《律吕正义》、《新制仪象图一百十七幅》、《古文渊鉴六十四卷》等。 《律吕正义》是以乐律学为主要内容的音乐百科专著,由皇子允祉等撰,康熙内府铜活字印本。分上、下、续编和后编。上编有《正律审音》和《旋宫起调》两章,论述历代有关十二律损益相生之说,总以复古为归宿。该书观点承认明代乐律学家朱载?《乐律全书》的管律倍半不相应说,而反对他提出的“异径管律”和“新法密律”(即平均律)理论。下编《和声定乐》章,详细说明排箫、箫、笛、笙、头管、篪、埙、琴、瑟、钟、磬、鼓等14种乐器的形制构造的变化和发音的特点。续编《均协度曲》取材于基督教传教士葡萄牙人徐日升和意大利人德格里先后传来的乐书,介绍欧洲乐理知识,是最早介绍欧洲乐理知识的汉文著。后编120卷,成书于乾隆十一年。主要记载清代初年的宫廷典礼音乐。其中还保存了当时满、藏、维吾尔、蒙古、朝鲜等民族的乐曲和乐器图,尤有参考价值。
《新制仪象图一百十七幅》是比利时人南怀仁所绘,南怀仁顺治时来华,曾任钦天监监正。对清代的天文、历法、武器等方面作出贡献。此图系《新制灵台仪象志》卷十五、十六“六仪”部分的解说式样图。共绘制了赤道仪、黄道仪、地平经仪、象昭仪等117幅图。此书绘刻精致,传世稀少,为清内府刻书之上品。
《古文渊鉴六十四卷》由清圣祖玄烨选,清徐乾学等编注,康熙内府刻四色套印本。 《古文渊鉴》是集历代散文于一书的文学总集。康熙二十四年亲自选录,上起春秋、下迄宋末的文章,共1324篇。
殿版书的第二故乡
沈阳为何成为殿版书的第二故乡?王筱雯说,辽宁是满族发祥地,这里有入关前的宫殿及福陵、昭陵,清朝建都北京后,盛京成了陪都,但每个皇帝登基后,都要东巡祭奠先祖,并明确规定清内府武英殿每刻印一部书,均要恭送一至二部,有的多至十部到盛京宫阙(沈阳故宫)尊藏。清乾隆年间抄写的《四库全书》七阁之一文溯阁也收藏在这里,因此使盛京(沈阳)成为殿版书的第二故乡。
省图书馆所藏殿版书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品种上均可与北京故宫所藏殿版书媲美,为国内外研究清代历史的学者所关注。比如清康熙年间内府刻朱墨套印本《曲谱》,书品好,流传极少,北京故宫亦缺藏;又如清顺治十二年内府刻满文本《御制人臣敬心录》亦是省图书馆独家收藏。
值得一提的是,沈阳故宫的殿版书绝大部分是毛边的毛装书。谈到这些书为什么是毛边的,刘冰说,这些殿版书没来得及裁切就由到盛京办事的官员带来。而盛京内府官员偷懒,把从北京捎来的毛边书,不经最后装订裁切就放起来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沈阳故宫藏武英殿)毛边书的特殊版本。
这些沈阳故宫的殿版书又为何收藏在省图书馆呢?刘冰说,“九一八”事变后,这些书最初归藏满洲国立奉天图书馆,解放后,东北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前身)入藏了这些殿版书,加之从其他渠道搜集,形成了规模,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殿版书齐名,并列全国之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