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古籍旧书
查看: 23317|回复: 0

淘得旧日记

62

主题

103

帖子

79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99
北二马路 发表于 2015-9-10 22: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淘得旧日记整理成书 《1942-1945:我的上海沦陷生活》


2015-09-10 15:50     阅览:2637    评论:0   


编辑:资讯编辑    原创作者:徐明徽    来源:澎湃新闻   






  1941年末,日军进占上海租界,上海全面沦陷。水深火热、饥寒交迫、家破人亡等是大多数影视、文学作品中塑造的战争场景,然而真实生活并不仅限于此。关注战争、读书交友、聚会游玩、商讨谋生之道等也是普通市民生活的另一方面。
  历史学爱好者采金整理出了一位当时任职五金店店员颜滨的日记,成书《1942-1945:我的上海沦陷生活》,这本日记将七十多年前沦陷区最底层老百姓,特别是作者及其身边十几个青年人的工作、学习、恋爱、社交等生活状况,真实呈现在读者面前。澎湃新闻专访了采金。

  澎湃新闻:能说说你收集这些资料的故事吗?除了这本日记,还收集到其他有意思的资料吗?
  采金:我大学学的是历史专业,平时比较注重对一些有史学价值资料的搜集,如民国时期的书刊,解放后历次运动中一些当事人的检讨书、认罪书,档案文书资料等,当然也包括日记。收集这些资料,一是逛地摊,再是经常上孔夫子旧书网。现在地摊上已经很难淘到好东西了,而旧书网上却能不时发现一些宝贝。
  七八年前,有一套上海的老日记在孔夫子旧书网拍卖区拍卖,有七八本,但流拍了,经与卖主协商,转让给了我。拿到手,粗略一翻,如获至宝。这是一个19岁的五金店店员,从1942年开始写的日记,1942年、1944年、1945年比较全,但1943年缺,经与卖主联系,没找到1943年的,却又给了一些解放后的,以及一本书信底稿,这也算是意外收获。
  我还在旧书网上淘到了另外一套抗战时期一个乡村女教师的日记。这套日记是山东龙口市(原黄县)松岚村一个叫田莹的乡村女教师写的,从1940年到1942年共三年的日记,没有间断。当时黄县是在日伪的统治之下,松岚村离黄县县城很近,日记详细地记述了沦陷区农村老百姓的生活状况,特别是农村小学教育的情况。田莹1940年时才16岁,她用细腻的文笔写出了沦陷区少女的苦闷、迷茫和挣扎。
  《我的上海沦陷生活》是写城市的,而田莹这套日记反映的是沦陷区农村的情况。
  澎湃新闻:在《我的上海沦陷生活》中有比较详细的颜滨个人信息,你是如何得知的?
  采金:日记中作者多次提到自己的身世。如1942年8月25日(农历七月十四日)生日这天写道:“我已是一个二十岁的人了,到今天实在地算起来,也已是实足的十九岁了。”1942年7月13日日记:“今天是祖母逝世的三周年了,自我离家后已足足有五年半了。”1942年11月30日日记:“他从身边取出一份从前父亲所写给他家中的押契叫我阅看,天哪,原来还是远在中华民国十九年五月份所立,共计押洋240.00元,却把我家所有的地产写得一毫不遗!”从这些零零星星的记述中可以推算出作者的身世及家庭状况。
  澎湃新闻:你认为这本日记的主要价值在哪里?
  采金:日伪统治时期的上海社会市民生活方面的资料能保存下来的不多,特别是关于基层社会生活状况的书写尤为缺乏,这给研究上海沦陷时期社会生活情况带来了难题。上海沦陷后,普通市民的生活状况究竟怎样?以前,我们主要是从反映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电影以及个别回忆文章和教科书中得到一些印象,但真实的生活是多面的、立体的、有血有肉的,不是几个概念就能全概括得了的。
  有什么办法能够全景呈现那时的生活影像呢?我觉得最好的途径就是读一读那个时代的人所留下的资料,这些第一手资料里面最珍贵的当然是日记了。日记作为重要的史料,比回忆录、口述历史等具有更高的真实性,历来为学者所重视。
  颜滨的日记真实记载了沦陷区进步青年勤奋学习、立志报国的情况,鲜活地记录了沦陷区青年聚会、游玩、交友、观看影剧、自办刊物等丰富多彩的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上海底层市民打拼、谋生、收入、交往等日常生活状况,也记载了当时青年男女比较开放和敢爱敢恨、大胆追求幸福的自由恋爱情景。可以说,日记复原了沦陷区人民,特别是底层市民的日常生活情景。对于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上海沦陷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民俗,甚至是物价史等是十分宝贵的资料。
  澎湃新闻:颜滨的日记中哪些信息是与我们传统想象、认识中不一样的?
  采金:我们以前对沦陷区人民的生活只是限于概念上的认识和了解,而颜滨日记中的有些内容却出乎我们的意料。读颜滨的日记,让我感受较深的,是沦陷区的大多数青年,追求进步,努力学习,热爱生活,喜欢读书、交友,不甘堕落。他们经常组织聚会、郊游,讨论学习,游玩嬉戏,唱歌咏诗,观影看戏,聚餐饮酒;同学朋友来往密切,经常相互走访,频繁串门,商讨谋生之道,谈论学习写作与理想。
  作者在工作的店中,上班时间说走就走,来去自由,好像根本不用请假。因经常外出,经理有时难免抱怨几句,但作者总是理直气壮地顶回去。这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也有点不可思议。
  澎湃新闻:日记作者颜滨提供了一个不大一样的视角,他的生活甚至是丰富多彩的,颜滨这个缩影能代表战争时期的基层社会百姓的普遍情况吗?
  采金:战争下的百姓生活是多面的,一方面颜滨记录了自己丰富的生活,另一方面日记也记录下了战争的残酷。战争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其中一个就是难民问题,难民生活是朝不保夕、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随时都有死亡的危险,失业或自己做生意失败,也会陷入困境,而有正常工作和收入的市民生活虽然艰苦,但衣食还是有保证的,这在颜滨日记中有多处记载。
  1942年2月3日,颜滨记录“在我回来不久天下雪了,我庆幸着我的运气,但是同时我却可怜着一班露宿街头的难胞们,在这阵阵冷浪的袭击中,不知又要丧失多少的生命”。
  1942年11月27日,颜滨记录“路过福熙路,只见两旁屋子旁所躺着的难胞,格外的缩得短小了,上面只盖着一层草或破席及一些杂物,下面紧贴在阴冷的水门汀上。我与同行的舒俊卿等,叹息着他们的命运,那瘦弱渺小的身躯,是否能敌得过那残暴无情的北风而能度过这严寒的冬季。同时庆幸着自身的命运,在这样的烽火连天满目荒凉的时代中,仍能足衣足食,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日记中还记载了许多如米价上涨导致三餐吃碎米粥无法饱腹的生活细节。

五金店店员颜滨的日记 图/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我们时常在影视、文学作品中看到那个时代进步青年的形象,在你看来,艺术作品刻画出的进步青年形象和现实中的颜滨,能够重叠吗?
  采金:可以说颜滨是代表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的样子。他酷爱学习,与他交往密切的十几个男女好友除自学外,几乎每天都要到夜校的补习班去上课。他在日记里不断鞭策自己,坚决不去夜总会等消磨人意志的场所,有时打麻将但过后往往后悔不已。学习的课程主要是国语和英文。日记中记载了大量的学习方面的事情。
  颜滨读书很多,借到巴金的《家》时真好像得到了一件宝贝似的,与同学经常讨论鲁迅、巴金等,读徐特立的自述,当然他也喜欢读当时沪上的流行杂志《万象》《春秋》等。颜滨很有正义感,作为一个热血青年,经常为苟安偷生于上海而感到羞耻,时刻想着到内地去,到抗日的第一线去,并且差一点就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不过有意思的是,颜滨痛恨国民党的专制腐败无能,但对共产党也持犹疑态度,这就导致他1946年后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像其他几个同学一样加入革命队伍,而是做了小业主,沉溺于麻将和酒精,逐渐落伍了。
  1946年3月5日的日记写道:“翻阅若芬借给我的《大众哲学》及《外国记者眼中的延安及解放区》。前者,它告诉我什么叫做哲学,及说明哲学并不是像想象中那样神秘和深奥,的确是应该一读,是增长知识的东西;后者……有许多地方只不过是一种理想,而事实至少在眼前是不可能的,所以我看了简直未敢相信。”
  1953年5月1日颜滨在日记里哀叹自己的命不好,“在反动派统治下,工人阶级被压迫的时候,我做了职工;解放了,工人阶级翻身了,但我却做了资方。是命运捉弄我吗?不,应该归罪于自己的愚蠢。别多哀叹了!”
  澎湃新闻:《我的上海沦陷生活》的附录部分是颜滨于1946年-1964年间的日记,关于这部分日记你全部整理出版了吗?
  采金:1946年后,颜滨的日记就是断断续续的了,因为不是沦陷时期的了,所以我只摘录了一些重要的部分,从中可以看出颜滨命运的变化,结婚生子的情况等,以免除读者对颜滨解放前后生活情况的挂念。
  澎湃新闻:日记题材会涉及到一些隐私问题,这本书中您是否有过名字改动或者斟酌处理过一些情节?
  采金:日记确实涉及一些个人隐私,如颜滨和几位女性的恋爱情景以及对某些人的不满发泄等,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对日记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姓名作了改动,所以请读者不要对号入座。
  (原标题:上海沦陷时期普通市民怎么过?)



1977411_9e76bf284d205c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