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称的由来 传拓技法,是以纸紧覆进石器物的文字、图画上面,然后用墨打印;因在传拓过程中有一套技术方法,故名。由于此法主要应用于金石器物上,如拓因碑刻、墓志、甲骨文字、陶器文字、青铜铭文、玉器花纹、瓦当图案、画像石、铜镜、货币、铜器器型等,所以也称金石传拓技法。 传拓技法的“拓”是个多音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力读音不同。“拓”字的规范语音读tà但在民间大多读作tuò拓也作搨。 人们通常所说的拓本或拓片,就是指用这种技术方法而形成的纸本或者纸片而言。 拓印,通俗的说法叫拓碑,或者叫打碑帖。唐、宋时期,拓碑称为“打碑”,拓本名曰“打本”或者“墨本”。据记载,唐·天宝四年的《石台孝经》后刻《李齐古表》,表内就有“臣谨打本分为上下卷,于光顺门奉献以闻”;唐·元和八年,《那罗延经幢》后有“弟子那罗延尊胜碑,打本散施”;汉·《仓颉庙碑》碑阴的宋·《嘉祐五年题字》末有“万年朱吉打碑记”;唐·《八关斋报德记》碑阴有唐大中五年的崔倬补刻跋,跋云:“在前刺史唐氏得墨本”,最末为“曹州□□县主簿□□师傅打石碑”;宋·田克仁重刻《郙阁颂》跋曰:“克仁开禧年得由墨本于京口”;苏辙题灵严寺诗后的跋说:“原石久佚,此为靖康初,得墨本于(艹仕)平李时升家再模石”等。时至今日,西安仍旧有人把拓本称为“打本”或者“墨本” 至于唐人所云“模搨”,是指摹写古人书法的墨迹而言,于我们今天所讲的这一传拓技法不是一回事。 (二)传拓的肇始 我国的传拓技法,历史悠久,至少已有千年。《隋书·经籍志一》载:“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可见“传拓”一词早已有之。有从前面提到的《石台孝经》、《那罗延经幢》、《八关斋报德记》等刻跋来看,拓本在唐时已经流行,那么,传拓这种技术方法,至少应在隋代已经产生,甚至更早。 秦·《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梓唐代在宝鸡被发现后,很奎就有了拓本应世。韩愈《石鼓歌》曰“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韦应物《石鼓歌》:“令人濡纸脱其文,既击既扫白黑分。”由此可见,唐时人们对传拓技法不仅已经掌握,而且还能拓出上好黑白分明的拓本来。清·道光年间,甘肃敦煌石窟曾发现一大批珍贵文物,其中有唐太宗书《温泉铭》拓本、欧阳询书《化度寺(sss 邑)禅师舍利塔铭》拓本、柳公权书《金刚经》拓本,这些都时唐代拓本中的佳作,县珍藏于法国巴黎图书馆,三拓本的发现也足以说明这一点。 (三)传拓石刻简史 传拓首先是从拓印石刻开始的,其技法主要是擦拓。 宋代拓发沿袭唐代。擦拓仍是主要方法。所拓之碑,多集中于隋、唐名碑。在当时,所拓墨色,已分出两种,乌金拓(图 1)与蝉翼拓(也称蝉衣拓,图 2)。 乌金拓就是指拓出的墨色乌黑;蝉翼拓就是指拓出的墨色淡薄如蝉翼。北宋盛行毡蜡拓,即用蜡和烟煤搅拌均匀后,制成蜡饼,进行来回擦墨拓印。南宋开始用麻布做成扑包,墨色较淡,麻布纹饰明显。此后,碑帖就有擦拓与扑拓两种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明代已不止是拓隋唐之碑,而且也拓汉魏六朝历代的碑志了。墨色仍有浓淡之分。然而拓碑的主要方法还是擦拓。 到了清代,传拓技法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拓法虽未变,淡墨色分明。浓则浓,淡则淡。浓确浓得好看,淡确淡得优美。尤其是乌金拓,已达相当精致的程度。如故宫所藏康熙年间所刻《懋勤殿法帖》,乾隆年间所刻《三希堂法帖》、《墨妙轩帖》、《淳化阁帖》(重刻)以及其他汉魏碑等,都是墨黑而浓,自己清晰,纤毫毕现。 从唐到明,由于人们只注意拓本质量,而忽视传拓人才,所以许多上乘佳作不知何人所为。今天研究起来,实感遗憾。到了清代,情况大变,重视署名。若某人所拓则冠以“某士拓本”,以示对拓本质量的负责。这给后人研究鉴定拓本质量优劣、水平高低,提供了重要依据。康熙、雍正年间,陕西合阳人褚峻,擅长传拓,他的汉魏六朝、隋、唐等碑石拓本,墨淡质精,人谓“褚氏拓本”。北京故宫存有他的汉·《礼器碑》淡墨拓本。乾隆年间,合阳车陴(臣文)擅长精拓碑志,人称“车氏拓本”。北京也存有它的《姜遐碑》拓本。江阴人方可中,亦长于传拓碑志,赵之谦撰《补寰宇访碑录》所用之所品,多取自“方氏拓本”。光绪年间,河北人李云从,专拓碑志,主要是拓冀、鲁、豫等地历代碑碣,黄子寿辑修《荫辅通志》、缪筱珊修《顺天通志》,均得助于“李氏拓本”。清末民初,南宫人王合群,擅长拓碑,他拓的也是河北,、山东、河南一带汉魏六朝之碑,人曰“王氏拓本”。他的作品墨浓精致,黑而不亮,凡精于拓本的研究者,一见便知,为收藏界所称道。 所为朱拓,只是用料不同,其拓法一样,他是以矿物颜料朱砂而进行拓印的。为了表示吉祥,选择了鲜艳夺目的朱色,以达到一种富丽堂皇的艺术效果。朱拓始于唐,盛于明。朱拓常用鸡蛋清和朱砂,或蜂蜜、桃胶和朱砂搅拌均匀后使用。 除朱拓外,在颜料上,也有人使用水粉颜料或广告色等,在应用颜料时,调入适当清水,使内含胶质稀释,方可进行扑拓。为了追求特殊的艺术效果,人们还是用了套拓,即在一张拓片上用几种颜色拓印,赋予深浅变化。 传拓技法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发展,其材料也随之有所革新。现在各省文物、考古等有关部门,皆有许多精拓的石刻拓本面世,以供人们学习、鉴赏、研究。 (四)传拓铜器简史 我国古代的青铜器种类繁多,形式各异。内铸铭文,外饰花纹。对研究古代文化有极其重要价值,向来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所重视。但传拓铜器器形到宋时还未出现,现存年代最早而又较有系统的古器物图像、北宋吕大临编撰的《考古图》中各种器形,虽然有二百余种,可全部皆是摹画出来的。到了明代,仍没有见史籍记载过传拓铜器器形的事情。 据《全石屑》介绍,传拓铜器器形一事。到了清代才有记载。道光年间,嘉兴马起凤开始拓了一个“洗子”器形。以后,僧六周便学这种技法,为当时著名学者阮元等人传拓铜器,所拓拓本墨色偏淡,阮元尊称他为“金石僧”。之后,有李锦鸿等六周所授之法,为吴式芬、刘燕庭传拓形器较多。 当时山东潍县陈介祺,喜藏古物,钟鼎彝器,十分丰富,也善于墨拓,对拓本要求甚精。他所拓的均为乌金拓本,所拓形器,结构合理,浓淡相宜。清光绪年,西安有位苏忆年,善拓形器,拓本多为绿色。民国初,西安李月溪,虽也拓铜器器形,但不及苏忆年准确。那时在北京先后拓铜器器形的还有苏春塘、薛锡钧、薛平、刘永贵、周康元等人。 至今50年,已极少有人传拓铜器器形了,因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像片、碟片等已取代了器形拓片。但是,传拓作为一种工艺技术,仍有他特殊的艺术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