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别署大风堂主人,1946年12月30日生,辽宁沈阳人。现任沈阳师范学院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获政府特殊津贴。第二批辽宁省优秀专家、沈阳市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家,辽宁文化艺术经济促进会副主席,辽宁省高等院校书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委员、民革辽宁省委暨沈阳市委副主委、辽宁省政协常委。兼任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书画艺术大学名誉校长、辽宁省作家协会理事、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沈阳市文联副主席、沈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其书法艺术独树一帜,享誉海内外。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60余次,获大奖20余次,作品被伦敦大英博物馆等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国内50余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
理论研究硕果累累。出版《董文艺术论》等著作13部,发表理论评论文章200余篇,获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二等奖3次。曾赴日本讲学、办展和交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香港《大公报》等120余家新闻文艺传媒作过专题报道或长篇评论。被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协会聘为会员,载入《国际名人传》,授予“世界有突出贡献的艺术家”荣誉证书,并提名授予“二十世纪成就奖”。被美国世界名人研究中心聘为会员,载入《世界名人传》,并提名授予“世界终身成就奖”、“世界500位有影响人物”、“十年最杰出人物奖”等荣誉。
幽情敲雅韵妙笔著风流
董文先生,当代书法名家,全国书协理事、辽宁省书协副主席、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与先生神交廿载,深为先生书法作品中那股清丽逶迤、低婉幽沉、激昂亢奋之气,惊羡叫绝,叹为观止。
先生幼即聪颖好学,秉承母训,操觚染翰、寒暑不辍,及长转益多师,艺事精进。数十年的朝朝暮暮,使他神游三代,饱蘸魏晋墨彩,继承唐宋风韵得以厚积薄发,奠定了一个书法大家所特有的学养和博大的胸襟。
赏读先生的行书艺术,可以感受他深厚之学养、精堪之技艺和对行书鼻祖王羲之书法的深深领悟,诸如先生行书条幅《眼儿婿》(赵佶词)即是一例。整幅作品极少大笔映带,赏读之中唯见行行有参差,字字有错落,且运笔跌宕有致,用墨燥润得方,洒脱中见庄重,妙法中寓古拙。
把书法说成美的旋律似乎有点说外行话。其实不然,书法线条运动中的节奏感,正是书法美的旋律。选择挥洒已达炉火纯青的草书艺术,处处可见书法线条运动中美的旋律。那一种姿致,一种跃动,一种节拍尽是美的韵律,牵似悠然,飘似云彩。先生的腕下真有美妙的奇迹,《董文书法作品集》收录多幅草书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先生把注意力由单字的造型转向线条连属运动的旋律,转向线条质感机理的表现,由情绪导引笔势,由笔势生发勾连多变的形态,造型的过程中一笔书的自然状态与心绪的毫无挂碍的超脱合二而一,用笔由书写变为放笔皴擦,墨色由浓郁渐趋枯淡,既有表达的自然,又具表现的丰富。
先生的隶书以斜笔取势,曲中尽藏奇趣,作品展笔宽舒,极富弹性,势态悠荡,曲中求直。大凡隶书者极易甜或秀,而先生的线条里却尽存风骨,表现了铁骨铮铮的非凡气势,有刚正之质却没有半点狂野粗俗之气。先生行、草、隶之外,亦擅楷书。其楷书作品倾注了力的自然美,可说他师法自然的艺术规律达到了至高的境界。作品放纵施展,骨力雄健,开张适度,结构自然,艺术表现中的力度主要在笔划与间架之中。点如坐石,划似硬弓,间架立如铁塔。而且这些力的表现毫无造作行为,尽存自然法度之中。先生也偶作篆书,其篆书融甲骨钟鼎散盘诏版于腕下,风骨内敛,精神外拓,使得笔意轻娴、悠悠然然,甚是浪漫。
历代艺术大师都主张,艺术要以自然为师。动的自然,静的自然,飞的自然,走的自然,立的自然,卧的自然。先生广采诸家之长,继承传统技法,掌握书艺神髓,逐渐形成自家风貌,作品不论行、草、篆、隶,无不飞动而刚劲,流畅而稳健,驰骋变化不离严谨端庄之规,别有一种爽隽潇洒的韵味。近年又以古淡、真率之意出之,现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更加典雅脱俗,逸气幽然,如登云外之峰,大有飘然出尘之概。其书韵所在,便是高雅的格调、高尚的品位,也就是雅韵。俗意未脱,不足以言韵。先生书法不仅以骨力胜人,尤以雅韵感人,飘逸中能沉著,流美中见古秀,既不顾盼生姿,也不揽镜匀矜,脱俗去媚,逸韵高标。赏其作品,如与幽人勇士相唔,坦荡清和的谈吐,自然率真的仪态,决无忸怩矫饰,使人感到无比爽畅。可以说,神韵是先生书法的精魄,也是他高品位艺术的魅力所在。达此境界,实非易事。从艺术上讲,他得意于精熟而又兼通诸体。篆、隶、楷、行诸体,法多于意,而草书意多于法,不善草者则行意相害,而精善草书则意法相成,毫端自然流出高雅的气韵来。而学问修养和人格修养则是更重要的条件。能够涵泳百家之言,融蕴诸家之艺,吐纳文赋诗词之精华,抚按歌舞音乐之律动,然后以深湛的笔墨“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挥毫染翰,抒写性灵。先生鄙视矜持造作之书,亦非粗服乱头之才,每每操觚染翰,有意无意中在追寻一种潇散浩远、率真自然、朴素而淳雅的风韵,追求一种“清水出芙蓉”之美。所以书艺的成熟与书家文化修养的深化,人格修养的完善是同步的。先生除了进行书艺创作之外,对书法理论的研究也是很深入的。《草书概论》《中国历代书法鉴赏》等专著和论文,得到书界的好评。材料运用准确精赡,析理有根有据,叙事不蔓不枝,独具卓识,文采焕然。讲用笔则是退笔成冢之后的心得,论章法则是废纸成丘之后的体会,述墨法则是池水尽黑之后的真知,谈鉴赏则是读破数百种碑帖之后的三味。自非那些缺少临池功夫的作者那种不得要领的空论所能比拟。这都是春温秋肃的硕果,自知甘苦的收获,也是作者学术上高深修养的结晶。
说到修养,近年感慨颇多。随着社会的进步,民众文化的提高,国内书法热已持续好多年了。然而,恕我直言,艺术进步却不能令人满意。尽管有众多的书法家在孜孜不倦的临池习艺,但大多数都脱不尽俗气、习气,追求时尚,媚俗阿世之风甚盛。究其原因,弊在缺少修养。腹少诗书,胸无点墨,弄笔数载,便俨然以书法家自居,或以陈言旧调,故弄玄虚以充理论家。或者临池几十年,食古不化,终于弄不懂艺术,而徒成为一个写字匠,其根本就是缺少高深文化修养。先生的成功则在书外。他不仅精研书艺,在文学、戏曲、音乐、绘画和美学研究大都有很深的造诣。早年习画,醉心丹青,画得一手好竹兰梅石和青绿山水。热爱音乐,手拨五弦,口吹七孔,精通多种乐器。引吭高歌,声惊四座,反串青衣,梁尘飞舞。而尤精赋诗,有《董文诗选》出版,引起吟坛共鸣。古人云:诗者,天地之心,民之性情,发乎情而止乎义。先生的诗,全以真情书之,虽然不以人生奥理、救世哲言为旨,尽写所见所感,但言在耳目之内,却情寄八荒之表,收览山水的感慨,观书画的寄托,人情世故的冷暖都写进诗里,可以说,吟在口笔,想出天外。风格典雅,意境高迈,以幽淡为尚,幽中有隽,淡中有旨,不以硬语盘空,玄言惊世,有意无意之间已得诗家三味。
《六十四卦经解》有云:“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翁,其动也闢,是以广生焉。”就是说乾属创造性的,坤属效法性的,任何事必须有创造,也必须有效法,无创造,则新的东西不会出现,真正的创新只是少数人;无效法,则新的东西不广生焉,独创的势力就不得扩展。乾又为阳,为刚;坤又为阴,为柔。先生的书艺是阳刚性的,又是独创的,应属乾。“效法之谓坤,”坤为阴、为柔,因而我们的艺术阴柔的太多了,阴盛则阳衰,亘古不变。艺术还是民族精神的反映。一阴一阳谓之道,一乾一坤谓之天地。那么,我们的艺术急需“乾”道,急需阳刚和创造,也就急需众多如先生一样的艺术大家的拱月打造。至于先生的书法艺术,有人效法,那是自然,担心的是效法不当,则必东施效颦。因为“效法之谓坤”,坤不可能象乾那样刚猛强大。先生的书法作品是力的宣泄,是势的冲发;象大风暴在呼啸,似狂涛在奔腾;如闪电惊破宇宙,似雷鸣撼动群山。
先生翱翔艺苑,驰骋书林,德艺双馨,声名雀起。照常理,早有资本“车马宴集之乐,公门迎送之嬉”,而他对此都不胜鄙夷,唯恐避之不及。墨池烟涌、茗鼎香浮之中,先生却对老庄和魏晋文学产生浓厚兴趣,娲居亦自号为“抱朴斋”,更醉心于解衣般礴地构筑千变万化的线条结合的黑白世界。在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溶合中,常常折射心光,启悟自我,超越流俗,笔墨中产生特殊的人生、自然、生命的意趣,表达一种真情性、真精神。
先生的成就见之于笔墨之中,是用整个生命换取来的。他在一首题为“临池偶想”的诗中写道:“返朴归真两鬓残,韦编三绝未心寒,宁将铁砚磨穿底,不让浮云上笔端。”先生年届花甲,正值盛年,读其书、观其志、证之书,不禁吟道:无情未必真书家,守静致虚穷物华。抱朴斋中参众好,解衣般礴播烟霞。出古方知入古深,鼎盘碑刻邈风神。多元取向开新格,清水芙蓉醉率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