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营者纷纷转战网络
西站旧书市场现在还有8家书店,分别是“云南万卷书坊”、“文韵书店”、“仕朋书店”、“书必行书店”、一家无名书店,以及一家三个老板合并而成的无名书店。这里销售的书以教材为主,文学、历史、哲学书籍为辅。白天,你能看到旧书店老板上网与客户洽谈、仔细翻阅书本、整理、分堆放置、包裹。
“80后”老板李永彬的旧书店面积约30平方米,但他更喜欢网上交易,这样能扩大交易量。李永彬认为,实体旧书店已经扛不住了,如果不上网开店,很难维持。“大家的现状都一样,赚不到大钱,谋生还行。”他一边整理成捆的书,一边介绍,“整理好了,快递公司会来取。2009年在网上开了店,运气好时一天能挣1000多块。”
“书必行”旧书店是这个市场环境最好、书籍品质最佳的一家。女主人从琴是云南大学95届毕业生,夫妻俩坚持开旧书店,做成了连锁店,分店已开到川、滇两省。
“我和老公都是大学生。刚毕业的时候在公司上班,工资也就1000多块。为了多挣点钱,我们利用空余时间卖旧书。先从旧书批发市场进货,然后在昆明大学附近摆地摊。一个晚上挣三四百块,很正常。”回忆当年,从琴笑称,那是一笔人生的财富。
“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我认为,是我们夫妻俩对书的热爱。”从琴解释,“真正喜欢上一件事情,才会有动力去做好它。”
黄土坡小屯旧货市场现有7家旧书店,书店都没名字,藏书量较大,主要以销售小说、杂志、教科书等旧书为主,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为辅。有的还卖古书、字画、邮票、火花。
旧书店主屈女士一个人坐在店门口,和隔壁的老板聊天。“五年前,(租金)每平方米只有35块,现在64块。当时一天能卖几百元,现在很难卖到这个数。”屈女士说,这里的几家旧书店,几乎全是从张官营“转移战场”过来的。
屈女士的卖书生涯可以追溯到1997年,当时卖的是旧杂志。“因为老公喜欢读书,所以我们以卖书为业。现在快要坚持不下去了。旧书主要是从废品收购站来的。三四块钱一斤,2002年我们搬到张官营,天天卖书。现在我还想坚持一段时间,实在不行再说。”
屈女士还有一个希望:希望房租、水电费别涨得太厉害。她一直认为,自己不会用电脑,没法在网上做生意,很吃亏。
昆明市图书批发市场里,仅有1家旧书店,名为“来往图书”。该店囤书量较小,主要以翻版小说、故事书、杂志、教科书、小人书、地图册为主。最醒目的,便是店门口“一元一本”的简陋招牌。这里的老板叫张文德,禄劝人。
“当年家里没钱供我读书。1989年,我一个人来昆明打工,2000年开了这个旧书店。”张文德讲起自己的生意,连连叹气,“乡下的人很省吃俭用,一块钱都不愿花在买书上,因为他们觉得贵。旧书生意是夕阳产业,估计撑不了多久。房租高、买的人少,困难太大。重新找一份工作也很难、很难。”谈话中,张文德时不时地摆弄着自己的长发,有些惆怅。
福德旧货市场有5家无名旧书店,老板多以合租为主。
1967年出生的李兴华和1962年出生的雷永富,都是热情高涨的旧书店老板。去年为了节省租金,二人将两家店合并为一家。
李兴华20岁时在昆明打工,后来卖过报纸。在生活压力的驱使下,2007年,他开始白天卖报,晚上摆地摊卖旧书。2008年,他在小屯开了个书店,但位置太偏僻,生意不好,后来转到福德旧货市场。
雷永富贩旧书的经历,则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那时我在小西门卖书,主要是因为自己爱读,看完不要的书就拿去卖。1999年转到西南文化城,2001年拆迁,又搬到金马碧鸡坊,2002年到了潘家湾。后来因为房租太高,我才选择到福德旧货市场。我和他(李兴华)一样,喜欢收藏书。但是现在收不到什么好书,爱看书的人好像也越来越少了。没办法,内心喜欢,要干下去。”
实体书和电子书“碰撞”的今天
旧书市场如何恢复活力?
两天半的时间,本报记者以一名淘旧书读者的身份,体验了旧书市场的氛围。现状是惨淡的,半天的时间里,逛旧书市场的人没有超过10人。旧书店老板的生存难以为继,只好以网络书店作为突破口,并与快递公司加强联系,谋求生存空间。
如今,昆明的实体旧书市场正在大面积萎缩。旧书市场逐渐萧条的原因是什么?旧书店的老板们面临着哪些困境?旧书业的道路到底在哪里?记者走访了昆明的部分书评人、旧书收藏者以及喜爱藏书的网友。
旧书市场的退化,实际上是在纸质书和电子书发生“碰撞”的今天,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在悄然改变。有人认为实体书太笨重,携带不便;也有人说,是人们更喜欢电子式的新潮阅读方式。不可否认的是,电子化阅读和网络时代,给实体书店带来了巨大冲击。
由于网络书店价格折扣大,以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流行,实体书店正在接连倒闭。昆明市旧书市场已经沦落到了不足50家店。而其他城市的实体书店,情况也如出一辙:2011年7月底,北京文化地标风入松书店宣布倒闭;上海季风书店也离开了来福士广场;就连美国的巴诺书店,也面临缩减店数的窘境。
城市的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昆明市这几年来进行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很多老店因为城市改造面临搬迁。高涨的房价和租金,也对旧书市场造成冲击。
旧书的货源从何而来呢?记者调查发现,昆明的很多旧书店与废品收购站有着紧密的业务联系。对行业影响巨大的动作,还有旧书店之间的相互回收和并购。西站旧书交易市场“仕朋书店”的老板齐诗鸣表示,希望能与昆明的各家图书馆或单位、学校的图书室联系,讨论收购淘汰旧书的问题,弥补图书馆的一些空缺,同时也为旧书找一个好的归宿。
旧书市场一定会消失吗?对于这个问题,多数人的回答是否定的。其实,不少旧书店的老板还在努力,他们正在把生意与网络结合在一起,学习新的营销方式。无论是旧书市场里坚守多年的老板,还是渴望旧书焕发新春的读者,都在期待。
福德旧货市场528号旧书店老板李兴华和雷永富,两人租了一个门面,又分为两半。他们认为这样既节约了房租费,相互之间也有照应。西站旧书市场的“无名氏”旧书店也是由3家旧书店老板合租的。
在西站旧书市场开店的老板,绝大多数都有网站。他们认为, 在当下,开网店是零售业不错的选择,而灵活便捷的网店模式,也很适合以零售为主要经营模式的旧书业。
西安嘉汇汉唐书城总经理唐代伟也给书店的经营者提出了一些建议:“走专业化特色化的路线,不必追求面面俱到,而要将某一种类的书籍做精、做细。同时,提供具有特色的服务体系,通过搭配其他种类的商品,多元化发展,为顾客创造出独特的阅读氛围,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也为书店的经济效益提供更多保障。
英国托贝书店将这一思路做进了生意里。他们的秘诀是,融入到社区生活。“我们提供舒适的环境,大家可以进来聊天,主要的话题就是客人买的书。”
此外,上海图书公司的模式也值得参考。对于古旧书籍,由公司负责管理,收藏家和民营经营者负责提供货源和促销。这样的联销方式让一大批古旧书有了更多的潜在客户,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旧书业的发展。而且,也让不少寻找旧书的人圆了梦。
●爱书人的声音
诗人、书评人、旧书收藏者朱霄云:人们除了追求实用性,还能够有一颗“闲散”的心。能够偶尔抬起头仰望星空。如果这样,是一定能够感受到文化传承中的书香味。如果旧书店有一天消逝了,那是时代在脱离文化。
西安嘉汇汉唐书城总经理唐代伟:作为书店,就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这种优势,通过组织一些和读书有关的互动,以书为媒介,让每一位读者都参与到阅读中来,让顾客爱上读书,也充分体会到在书店里面对面购书的乐趣,在挑书、买书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升华。
云南大学哲学系教师、旧书爱好者王志宏:其实在北京、上海、广州,逛旧书店是文化人的一种时尚方式。而在昆明,真正懂得旧书价值的人不太多。买旧书其实是一件意义很大的事。面对书店的多次搬迁,我们要不留余力地寻找它们,这才是真正的坚持。
网友“旧书老张”:无论是传统书店还是网上书店,都应该立足于为读者服务的原则,相信它们都会有美好的未来。(都市时报 实习记者姜孟冬) |
-
在西站旧书市场,一家档口拉下卷帘门,准备关门。门外,新楼盘正在拔地而起。
-
冬天来了。在西站旧书市场的一家旧书店里,老板一家人坐在一起烤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