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古籍旧书
查看: 3613|回复: 0

古旧书店的“危”与“机”

17

主题

29

帖子

12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8
epic1972 发表于 2015-1-28 08:5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北二马路 于 2015-2-6 09:23 编辑

2014年04月13日 星期日  新民晚报
【主持人】童孟侯 作家

  【嘉 宾】殷世钦

  上海多伦路名著书店店主

  胡愚、胡愚文兄弟

  上海国权后路古月旧书店店主

  主持人的话

  2014年,全民阅读迎来春天,“全民阅读”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但如今,不要说古旧书店,就是新书店都面临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书店的强大冲击,看纸质书的人越来越少,淘古旧书的人更是稀缺。面对城市商业化的变局,却有两家古旧书店顽强地滋润地生存着。不要空泛地说“这个城市总会有它们一席之地”,如何生存?如何经营?如何盈利?这是实打实的问题,其中必有奥秘。

  新闻背景>>>

  放眼全国,在过去的10年中,超过五成的民营书店已经陆续倒闭。

  事实上,这股席卷书店行业的寒潮所波及的,并不单单是中国。根据英国书商协会日前公布的数据,英国独立书店数量自有记录以来,首次跌破了1000家,有580多个城镇没有一家书店。美国的第二大连锁书店博德斯集团在2011年宣布破产,小书店更是成片凋敝。 (新闻来源:文汇报)

  A

  开古旧书店的动因

  童孟侯:殷世钦先生原来是文教机械厂的工会干部,胡愚文当过司机,胡愚在大学里读的是化工专业,和开书店这件事没什么关联,怎么会想起开古旧书店的?

  殷世钦:我从小特别喜欢看书,在厂里,工会图书馆是我分管的,可以说,我在那里博览群书。不但看书,我还喜欢买书。很多书看完了一放就是5年10年,慢慢积累起来。于是,我就转念头开一家书店,把文史哲类的老版书提供给需要的书友。我妻子比我早退休,我就以她的名义开了名著书店,先是开在邢家桥南路,后来搬到多伦路文化街。记者说我的书店现在是多伦路的一个地标。

  胡愚:我爸爸虽然不算知识分子,但喜欢看书看报,星期天休息,总带我们兄弟俩跑新华书店和旧书店,这就默默培养了我们对书的热爱。我还在上学的时候就一捆一捆买书,如饥似渴地看书。我还到殷老板的名著书店买过很多书,记得吗,爷叔?

  买了那么多书,起初看完了就和别人交换,互通有无。后来,我把书卖给书友,用这个钱再去买书。2001年,我们兄弟俩开始在天涯网的“闲情书画”板块浏览转悠,我们很快就迷上了古旧书。再后来有了孔夫子旧书网,我们立刻加盟。有一天我和哥哥商量,为什么不自己开一家古旧书店呢?把别的工作都辞掉,就干这个。妈妈很支持,还帮我们去找门面房。最后,就在复旦大学的南区开了店,78平方米。书店叫什么名字呢?我们兄弟俩当然都姓胡,古月胡,那就叫古月书店吧。

  胡愚文:我们2003年开店时,复旦大学周围共有大大小小书店40多家,现在我们的店是凤毛麟角。

  童孟侯:衡量一个城市有无文化底蕴有很多条标准,其中一条是有无古旧书店?有多少古旧书店?书店的规模如何?伦敦的查令十字路、巴黎的塞纳河畔、东京的神保町都有古旧书店。

  B

  古旧书是从哪里来的

  童孟侯:我很好奇,你们书店里成千上万本古旧书是哪里来的?卖光了又到哪里去补充?

  殷世钦:我收集古旧书由来已久,20多年了。说个例子: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买进一本《李义山诗集》,4块钱。今年,我把这本书卖掉,价格是22000元。时间是金钱,这句话是不错的。

  还有,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我在新华书店看到有翻译过来的《源氏物语》,一套3本,价格是4.5元。谁翻译的?不得了,是丰子恺!我一下子就吃进300套,把新华书店的库存挖光。这些年,我以每套85块卖出,300套已售罄。

  再讲个例子:1989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一套4本,4.45元。画得特别精美,外面还做了一个封套。也许当年读者对书的封套不习惯,结果没什么人买。我就把他们积压的1000套全部买下,给我两折,我付了890元。出版社开心死了,我也开心。现在呢,我手里的《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连环画开价88块一套,已经卖掉800套,还剩200套。我不担心卖不掉,经典的书总有人要的。所以,看见好书我就毫不犹豫吃进。版本很重要,作者、译者很重要,年份很重要。

  胡愚:我们古月书店的书有三个来源:第一,拆迁动迁搬新家,居民会发现家里有很多旧书,一起搬到新居去没意思,就卖给我们,不然就到废品回收站称分量了;第二,工厂大量倒闭,图书阅览室随之关门,很多书就流进古月书店;第三,复旦大学的学生毕业了,老师要到国外去定居了,人要走,书带不走,就卖给我们。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老教授去世了,他们的子女都是搞IT的搞金融的,对文史哲毫无兴趣,就把老爸一房间的藏书打个包卖给我们,这里往往有不少古旧书的精品。

  童孟侯:看来老殷是以不变应万变,小胡是它变我也变,你们的进书之道各不相同。不要小看,这些古旧书为很多专家学者提供了重要的材料资源,也为真正的爱书者提供了精神食粮。

  胡愚文:我们现在的困难不是房租贵,不是没人来淘古旧书,而是书源太少,虽然店里有一万本,书库里还有一万本,还是不够卖。有一个韩国人在复旦攻读博士,读完了,就把他的中文书全都卖给我们,这样的情况也越来越少。

  殷世钦:我家里用了7个房间来存放旧书,从地板一直堆到屋顶共有10万本书。我倒不担心我的书源问题。

  童孟侯:所以有人打趣说老殷的书是“捂”出来的,小胡兄弟的书是找出来的。其实,经营古旧书店已经成为你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已经不为名,也不为利,就是爱好,就是痴迷。尽管古旧书市场不再繁荣,尽管传统意义上的古旧书占的份额越来越少。

  C

  开古旧书店是否必须懂古旧书

  童孟侯:眼下,如果说80后还看几本纸质的书,那么90后基本不翻书,都在网上在手机上看书,这样的现状对你们的冲击一定很大。开古旧书店能吸引这些人群吗?开古旧书店是不是要对古旧书很熟悉?

  胡愚:我们必须对准需要古旧书的人群,而不是所有读者;我们必须是内行,不熟悉古旧书,很难在这一行“混”。很多旧书店开不下去的根本原因,恰恰是老板根本不懂书,只想着要赚钱。结果,一本很有价值的旧书当便宜货卖了,而不值钱的旧书又开出高价,永远挂在书架上卖不掉。

  胡愚文:我弟弟彻底钻进古旧书里去了,接触到多个古典领域。他写了一篇《曹雪芹祖母李氏家世新考》的论文,发表在冯其庸、李希凡主编的《红楼梦学刊》2002年第4期上。曹雪芹的外曾祖父是谁,是我弟弟考证发现的。不但如此,他还和江西赣南师范学院教授王利民合作,出版了一本1000多页的《曝书亭集》。这本书十分之一的篇幅,是我弟弟增补的。他对朱彝尊很有研究,那位清代学者、词人,浙派词的代表人。

  殷世钦:熟悉古旧书,对我们来说是基本功。我来讲个故事,有一天,我的书店来了一位文雅的女士,她选购的书叠起来有半人高。她问我:我买了你这么多书,能不能打个折?我说:我的书都是有一定质量的老版书,从来不打折。女士笑着说:这样吧,我在这些书里随意挑出5本,你能说出来龙去脉,我就不要打折。我说:5本书里只要有一本我说不出来龙去脉,这些书我全都送给你。

  客人们都围拢过来。女士先抽出一本《心灵史》。我说:这是西北作家张承志写的,中国回民的史书。女士又抽出一本《精神分析引论》。我当即说:这是“商务”出版的,弗洛伊德的名著嘛。他是精神分析的创始人,他的成名作还有《梦的解析》。女士又抽出一本书,我远远一看说:这是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吧?不是卢梭的《忏悔录》……

  女士赶紧摇手:不用说啦,你很有学问,我全额付款。这样吧,我请你到我们大学图书馆当管理员好不好?我婉言谢绝:我还是开我的书店吧。

  童孟侯:据说对古旧书的修补,也是你们的基本功?

  殷世钦:对,除了卖书我还会修复残书。店里客人少的时候,我就拿出一个小工作台,旧书书名不清晰了,我会模仿原书字体用毛笔重新填上;封面残缺了,我会用颜色相近的纸张修补好。

  胡愚文:我们也整理修补古旧书,有时候一修就是一天。不能让买书的人觉得古旧书就是破破烂烂的。

  D

  古旧书店有啥趣闻轶事

  童孟侯:你们的书店都经营了十年二十年了,有没有发生过有趣的事?

  胡愚:2006年,有个专门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日本博士,名叫林雅清,通过上网知道我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古本小说集成》,就来信订购。这套古书市面上没有了,共有693本。很多年前我们收进时花了一万元,卖给林雅清只加了两千元。十多箱书通过邮局寄到日本,林雅清千恩万谢,很感动。后来,他留校当了教授,并且和复旦有学术交往。每次来上海,他必到古月书店,我们成了好朋友。现在,这套《古本小说集成》标价是10万元,还没有货。

  殷世钦:上海世博会期间,虽然天气暴热,但是名著书店还是客人不断。一天中午来了一位女导演,带了一大帮人,说要在我的店里拍一个片子。我同意了。他们拍了两个多小时,拍完了还给了我800元,说耽误了我两个多小时的营业,这是补偿。

  两个多月以后,有一大帮韩国人到我的书店来,一看见我就大叫:就是这家书店,就是他!我觉得奇怪,难道我殷世钦出了什么问题吗?韩国人说:您还不知道?您现在是中国名人,那部专访你的电视片,在韩国连续播了三天,我们韩国人现在都知道您啊!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那天来采访我的是韩国的“中央”电视台。我还以为那个韩国导演是中国电视台的呢。

  几年前,虹口区文化局建议我把名著店名改成内山书店,作为对往事的一种纪念。内山书店是日本人内山完造在1917年创立的进步书店,当时鲁迅、郭沫若、田汉、郁达夫等人都和这家书店有过密切联系。我的书店叫内山书店,还真有点承受不起!后来经过协商,我的书店挂两块牌子,一块还是名著书店,还有一块内山书店。

  【结束语】

  个体古旧书店的生存其实是艰辛的,三位民营店主既无相关的背景,又无厚实的资金,他们十年二十年地守候在这个宁静的港湾里,等候喜欢古旧书的“小船”到来。他们经营有方,他们识书懂书,他们自己就是书痴书迷。面对排山倒海的冲击,面对高昂的房租费,只有个性化和专业化,才是生存之道;也只有坚持不懈,才是生存之道。

Page_b.jpg
p1_b.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