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怪”之游寿 前些年,哈尔滨师范大学校园里经常有这样一个身影:穿旧式青布衣裤,拎着个黑布口袋,瘦小而单薄的“农村老太太”,低着头在瑟瑟秋风中疾步行走。那就是游寿——“八大怪”中的唯一女性。 游寿(1906~1994),字介眉、戒微,为著名教育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诗人和书法家。原黑龙江省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 游寿生于福建省霞浦县的一个教育世家,其高祖游光绎为乾隆进士,翰林院编修。父游学诚曾为福宁府中学堂监督,一生致力于教学事业,为文教界名儒。游寿先生的故居在霞浦县城东的万贤后街古善里,门首有游寿先生手书石刻的“炳烛斋旧庐”匾额。 炳烛斋建于清顺治年间,建筑规模大,雕梁画柱、曲径通幽,如今尚存的戏台告诉人们当年游氏家族的辉煌。由于年代久远和缺乏应有的保护,“炳烛斋旧庐” 毁坏严重,门口用水泥重修,已失去原貌,只有大门如旧。“炳烛斋旧庐”大门两侧的对联:“四代诗书今贤古善,满门桃李塞北江南”。这是现为福州画院院长、福建省文史馆副馆长,著名书法家郑乃光先生题写的。一幅对联高度概括了“炳烛斋”游氏的家世。 游寿早年在福州女子师范读书,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并加入共青团,后为躲避军阀抓捕女扮男装逃回老家,19岁那年就任霞浦女子高等小学校长。之后又就读于中央大学、金陵大学。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她来到江西参加了雷洁琼组织的妇女抗战救国运动,雷洁琼在回忆录里多次提到的介眉就是她。 1941年1月至1943年7月,经胡小石先生推荐,执教于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四川白沙)。 1943年9月至1944年12月,任职于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 1945年1月至1946年8月,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图书馆。整理甲骨、钟鼎、碑刻等金石材料,并撰写研究文章。当时共事者多如李济、董作宾、梁思永、向达、夏鼐、曾昭燏等著名学者。 1946年8月至1947年12月,任职于南京图书馆。 1957年,游寿支边黑龙江,任哈尔滨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1959年,转历史系。主讲考古学、古文字学、中国古典文学、书法等多门课程。执教同时,游寿先生探究黑龙江古人类活动和鲜卑魏文化,并与苏渊雷、周齐等先生共同创建历史系文物室,以为教学科研之助。 “八大怪”可谓是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上世纪50年代末,哈师大的前身哈尔滨师范学院历史专业始建,苏渊雷、游寿、戚佑烈、曹汉奇、周齐、孙昌荫、张聿飞、孙占文等八位学者受聘从全国各地先后来到学院任教。这八位先生中,游寿是女性,张聿飞正巧摔瘸了腿,这让生性幽默的苏渊雷想到何仙姑和铁拐李,笑言这不是八仙吗?于是就有了“八大仙”之称。“文革”开始,历史系成了“封建主义大本营”,“八大仙”首当其冲遭到批判。有人看了大字报说,什么仙,明明是怪!把大字报上的“八大仙”全改成“八大怪”。此后,“八大怪”之名不胫而走,传遍南北,而且越来越带有传奇色彩,以至于外地“大串联”来的人,纷纷要求看看“八大怪”到底是什么样子。 1966年,“文革”开始,游寿先生与历史系七位著名专家被打成“八大怪”,遭批斗、抄家,身心俱遭迫害,个人藏品损失惨重。 1970年,到黑龙江五常县农村插队落户。“文革”后期,周恩来总理问国家文物局长王冶秋,国内能识甲骨、金文者几人,游寿先生名列其中。 1987年3月8日,北京举办中日妇女书法交流展。当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设“中国当代女书法家作品选”专栏,刊登游寿与萧娴作品,沈鹏先生在前言中写道:“江南的萧娴与北国的游寿分别出自康有为、胡小石门下。萧娴与游寿历经坎坷,如今年届八旬以上,都宗法北碑,大气磅礴,人书俱老,当之无愧。”此后,“南萧北游”之说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