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古籍旧书
查看: 3855|回复: 1

胡同的布衣书局

8

主题

54

帖子

15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7
永远的海伦 发表于 2015-1-26 21:3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北二马路 于 2015-2-6 09:32 编辑

“布衣书局”是个网站名。4月24日是它上线十年。
     
     “胡同”是个人名。上个月19日,名字的主人刚届不惑。
     
     “十年前的这个月,布衣书局自己的网站上线了,第一晚就注册了不止100个人。现在说说,大家都想笑,100人。那时候就很知足了,一个书店开张,一晚上能来100个人吗?藏书家谢其章说‘十年前,不算遥远的时候,布衣在东单新开路胡同,创业初期,我是常客、座上宾,这是国民党张治中故居,木地板,二层小楼。十年后的布衣书局主人越混越抽抽儿,七环租了间废弃仓库,勉强栖身。’”
     
     布衣书局主人就是胡同,大个子爱驼背的山东临沂人,初中学画画,高中说相声,当过三年高歌纵酒的“热血初中”老师,却偏偏一直心怀个书香缱绻的梦。他的梦2002年在北京举步,资格老,堪称网络旧书界的元老之一。有过“谈笑鸿儒、逍遥袖手”的两年好日子,但更多还是倾家举债也把梦做下去的甘苦自知。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变成了工作。这也许是围城吧。”40岁了,曾经在记者面前咬牙发狠“决不拖着一屁股债进入不惑”的胡同“可耻地”失败了,但是他和大家的布衣书局还安好——
     “十年前,布衣书局网站创立的时候,希望大而全,而且这十年间不断地做加法。当然,还是一个小小的网站。但是十年之后的今天再回头看,其实能用到的功能很少很少,大家也不需要太复杂的东西,简简单单,如同一个旧书店,推门能看见书,能买,老有点新货上架,就够用了。”
     谨以此文献给“4·23”世界读书日。


这十年
     布衣暖,菜根香,淘书滋味长。
     ——布衣书局的微博题记
     布衣暖,菜根香,淘书滋味长。
     ——布衣书局的微博题记
     
     钟爱
     
     我个人非常喜爱这些文史书,虽然我也知道它们大多并不值什么钱,可是每次看到这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印行的文史书,不由得就要欢喜赞叹。
     仔细想想,大概这代表了我个人在北京开始旧书店的那些岁月和所受隆福寺中国书店的熏陶。
     那时候很单纯,看到复本也不会买,只是想买到不同的没见过的书,其实并没留意自己是否会看得懂,甚至于是否会看,或许,仅仅是因为喜欢那种感觉,于是,就爱上了那些文史书。它们是我最初北京记忆的一大部分。
     
     胡同本名胡彬,生长在山东。县城里上小学、中学。1988年暑假开始学美术,1992年考上临沂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回母校中学当了三年老师。
     “1994年,我从山东一个小师专毕业的时候,交的毕业作品名字是《原地踏步》,是一幅油画的三联画,材料简单,构思也不复杂,但是因为不是传统的套路,老师给予鼓励,与另外一位同学并列了第二。有时候会想,这么多年过去了,是不是还站在原地?20年过去了,大多数的同学还在做美术老师,教小学的,教大学的,都有。我在十多年前就做了逃兵,已经一张画也不画了。”
     他当初中老师当得“热闹”。“天天撺掇人家学美术,我去的时候那个学校只有4个学美术的,到我走的时候有40多个。”他攥着学校7个房间的钥匙,看哪房没用就跟领导说:“这能不能给我当画室啊?给我放材料吧。”
     他当着学校政教处宣传委员,教学楼一层橱窗里原来那些,“都摘下来!”他用来给学生办个人书法展览,“连着搞10个展览,给大家伙儿,就那些一般的小孩。”最狂欢那次,“我们学校有三层的小教学楼,我请人写两副大对联,课间操我跟学校申请了,放一挂鞭,然后我喊‘一二三’,从三楼把那对联‘哗’地放下来”,然后一大群兴奋得半疯的小孩哒哒哒哒顺着盘旋而上的楼梯上下跑,“那课间操也没上成,学校也乱套了,被搅和的。”
     他爱领着学生去吃饭。买烧鸡、喝酒。大木头条子桌,很长,一人搭一条凳子,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跟学生天天打成一片。没有一个人怕他。晚自习时间,他带着学生在楼顶上唱“想说爱你不容易”,好几十号人,声音巨大无比。校长被他气得拍桌子。十几年后,2013年春天,那个姓吴的校长到他的“布衣书局”网上注册成为他的会员。
     “胡同”是他1993年给自己取的名字,画画用。“这是个东西名,不容易重。”在老家没人叫。但4年后他的轨迹到了北京。
     那时正是他老师当完三年带完一拨儿学生,看到一个启事,中央美院美术史系招进修生。他就来做了尹吉男老师的学生。后来就在北京留下没走,当过独立制片人助理,在中国艺术新闻网打过工,给人撰过稿。“最后干上现在这个。这是唯一一个不是尹老师给我介绍的工作我干长了的。但确实是他喜欢的玩意儿把我们带沟里的——他教我们怎么看书,怎么当索引派、用工具书什么的。”
     回头看,一切似神秘如谜,却也不无必然,“其实要说起来,像我们这种人身上,都有一些敬畏知识、尊重学人的本性。我QQ签名叫‘服务藏书人’,干这一行其实也是在借他们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比如我也想当学者,原本到北京来是想当画家的,跟尹老师读完书后就想搞艺术批评了,但我外语不行,尹老师老让我考研究生,我新东方都去上过了,最后实在没兴趣。”
     
     流年
     
     刚刚上论坛的时候都是报喜不报忧,大家跟我一样,都在分享淘书中的快乐和趣味。
     对于我来说,天涯的闲闲书话就是我找到的第一个组织,一个虚无缥缈但是又格外实在的组织。
     在那里认识的网友“我爱小虫”,到北京来公差之余,就是我陪着他逛旧书店——那时候只有中国书店可逛,2002年底还是2003年初,然后在新街口的西安饭庄大喝,我做地陪,总算是没让人家把我送回家。后来听说,那晚他回到酒店,打开电脑上网,就此睡过去,一夜,那时候要收上网费的,好像是好大一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54

帖子

15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7
永远的海伦  楼主| 发表于 2015-1-26 21:32:37 | 显示全部楼层
爱开书店的人,都是什么人呢?反正胡同的书店梦久已有之,他也似乎确有天赋。
     “最早我就弄了一批我买重了的书,放到一个书店寄售,在东棉花胡同。我就跟那个女老板算,为什么要给她百分之二十几的毛利,这样算那样算,我利润只有多少,那样算完之后我不但不能给你钱,我要再给你百分之三十的话,我贴钱给你怎么怎么着的。我那算得可好了,刷刷刷因为我根本不懂,我就用笨办法算给她听,算了一下午她觉得我说得有道理,接受了我那个建议。”
     然后他就到网上,命运真正改变是从到天涯社区开始的,最早“闲闲书话”、后来的天涯旧书交易所。“我跟人换书、送书,后来人家说‘你标价卖吧,我们也没书跟你换’。开张了一星期的一个布衣书局,就卖一星期就结束。受欢迎得不得了,10分钟之内已经有70多个跟帖。当年这都是不得了啊,天涯那时候晚上都能看见谁在线,就那几个人,我们看看没有认识的了,再睡觉。就那20多个人,你点开一看,一二三四五都谁在线,清清楚楚的在线用户。”
     虽然天涯旧书交易所还是个论坛版块,但却是天涯社区中第一个商业化了的版块,纯交易,就是个地摊性质的,来登个记,就可以开张,没有任何的手续费。“那时候大家开始忙碌,书友之间的交流没有原来纯交谈时代那么通透了,但是也绝不隐藏。有人偶然被质疑,我们还会打几个长途去了解情况,协调解决问题。我可不是版主,版主们也是这样干的,那时候也还算得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大家其乐融融。”
     再往后,有了孔夫子旧书网,“我是孔夫子网的第一个店,网店注册号码是第2号,1是个假的,它试用的,所以在网络旧书界,我是最早的一批人。你要问网络旧书界的事,我资格太老了。”
     彻底商业化前还有一段温情的日子。“我当时要求把论坛完全从颜色到版式全部抄在‘天涯’的时候,最好是到了这边,还有那边的感觉。”后来,大家逐渐习惯了有订单的交易,也逐渐开始淡出“买卖+交流”的阶段,开始习惯于买书是买书,交流是交流。
     再后来,胡同又跟朋友从孔夫子网出来,独立开“布衣书局”。“最早在东单,协和医院对过儿,好房子,漂亮得不得了。”那就是藏书家谢其章先生回忆中的“国民党张治中故居,木地板,二层小楼”,曾给胡同“家”一样的感觉:“我每次下火车走到那个胡同里边,哎呀就觉得摸着这个墙,特别踏实,感觉又回到我幸福的北京了。”
     “所以我们起点是很高的。”开店乐子很多。有回听一个很有名的书画经纪人在店里接电话报价:“黄胄?几个驴的?四个?四万。”2005年的事。
     那也是胡同最轻松的时光:“我跟你讲,我那个网站,就是公司新注册下来的时候,那时有合伙人啊,等于我不管公司,财务、工商、税务我通通不懂,特恐惧这些玩意儿,都他弄。我就管卖书买书。我一星期能跟朋友吃五顿饭,从中午吃到下午4点钟,喝酒。不得了。现在,一个月也不见得吃一次,没有时间,我得干活。有时候我想:我怎么那时候能够放手让别人去干活呢?线装书我也没管过啊,都给人直接上啊。现在我特别纠结,我一定要自己动手。”
     
     劳碌
     
     若干年前,刚刚开始流行博客的时候,我还在博客中国或是其他网站上写过一段时间,网名叫做“一地虾皮”,当时的解释是:简单,有味。这几年过去了,我还是怀念简单、有味的生活,而不是现在的忙忙碌碌。
     今天一位学者来送书,我请他来看我们的“一元拍”,跟他讲这是怎么一回事,他愿意尝试一下,把书交给我们拍拍。或许若干时间以后,布衣成为一家经营网上古旧书拍卖的网络拍卖公司,而不是古旧书店,这也许是说不定的事儿。
     2006年,合伙人撤了。
     “他不干了。觉得我太不像个做生意的。我就开始借钱了,借钱也干。后来就这样,搬家,从城里一直搬搬搬,搬了六回还是几回,搬到城外。越来越抽抽儿,我就说我是一个中国民营书店被边缘化的典型例子,从环内一直做到五环边上,被充分地边缘化了。想当初刚开始做这行,我2002年在天涯卖书的时候,红得不得了,我在天涯是有名的人啊。”胡同自嘲起来非常可爱。
     实体店撤了,因为养不起。而今他在平乐园有个不到17平方米堆了4个人干活的办公室,还有垡头那个300平方米、书堆成山一样的仓库,房租都需要他发愁。
     雇人也需要钱。“招人这事我现在变得特别犹豫。那天我跟同事小飞说,我觉得我们现在太应该招人了,我们都太累。他说再熬熬算了,熬熬就过去了。这么多东西靠我们几个人卖,太累。但是我又不敢雇。”
     胡同的完美主义于他也是一个“牢笼”:“我一定要自己动手,因为我看别人弄的,都达不到我的要求。”“布衣书局”的出品也的确在书界素有盛名——“书收到啦,包装很无敌,工整精致,完美到爆”,书友们的反馈多是这样的。
     事关到书,他做不出敷衍的事。“我这两天要给人写一本拍卖图录,你看我赶快突击,包括《范文澜全集》什么的都买了。我不看,我怎么敢写呢?是,可能最后我看完了也没什么学术研究,但我总得知道吧?我不能什么都不知道我就写,那样怎么能打动人家呢?”
     “世界读书日”快到了,打电话过来找胡同采访的记者很多。胡同跟他们约了QQ聊,“因为这样不容易走样,而且我还可以干别的。”他还是愿意付出这时间,“大家现在爱书店胜过爱书,尤其是好看的书店。实体店是很好的广告,很容易吸引媒体的注意力。没几个人关心网络独立书店。”
     “很多人把开书店的梦想寄托在我们身上。布衣其实从来也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书店,因为它诞生在网上,主要依托于网上。实体店是梦想的一个阶段,不是终点。我坚持认为:只要能把好书卖给顾客,什么方式都是一样的。现在要警惕一种倾向:就是逛书店的兴致远远胜过了淘书的乐趣。书店本身不是书业的全部,只有书才是书业的根本,不管新书、旧书、二手书、珍本书,都是如此,书第一,店第二。”爱书人胡同这样说。
     
     本版文/本报记者 吴菲 供图/布衣书局
     
     
     布衣书局是古旧图书销售网站,主办人是胡同。脱胎于2002年初创办于天涯社区“闲闲书话”版块,于2004年4月24日正式开张。布衣书局实体店几经搬迁,目前在北京垡头。网上销售和线下销售并举。网站上论坛“布衣茶社”,聚集各地贩书人和淘书人交流心得。
     布衣书局店名为王世襄题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