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古籍旧书
查看: 4949|回复: 0

穹窿山古碑刻背后藏着多少故事?

44

主题

48

帖子

24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2
品一品 发表于 2015-5-19 16: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总 策 划:詹 刚 王显军执行策划:赵燕萍 袁小洪何建平 孙传红

  撰 稿:沈红娣

  苏州西南郊的穹窿山,被誉为太湖东岸群山之冠。这不仅仅因为登上峰巅可俯瞰万顷太湖饱览江南之秀丽景色,还因为文人雅士喜在穹窿山游览甚至隐居,而死后则将此作为落叶归根之地:山上有赤松子升仙台,有“春秋伍相国视师于此”的国师龛,有汉太守朱买臣读书台,著名的穹窿禅寺相传即为朱买臣故宅,有五代名僧德韶坐禅之处的德韶洞。寺西玩月台,相传为宋代抗金名将韩世忠赏月处。明姚广孝隐居于此,相传明建文帝也曾隐匿此山。宁邦寺前的古银杏,相传为明状元文震孟手植。还有吴丞相顾雍、清大学士金之俊等名人的墓葬。山上寺庙道观众多,其中有江南著名的道观上真观,殿宇依山而筑,互以走廊相接,规模宏大,占地数百亩。清乾隆皇帝六上穹窿山,五次驻跸上真观……虽说是山里,却又交通方便,下山就是善人桥镇,即使进苏州城也不过10多公里,丰富的人文景观与美丽的湖山景色相得益彰,李根源当然要择此定居,与众多历史名人相伴了,也正因此,一座名山因为这些无可复制的历史印记而变得更加空灵与丰厚了。

  伍子胥等名人都曾在山中盘桓

  穹窿山在距古城约20公里的城西南处,山体高峻深邃,排青耸翠,素称“穹窿福地”、“聚灵胜境”。穹窿山上至今还流传着众多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关于穹窿山最早的记载来自《越绝书》,“古赤松子所取赤石脂也”,赤松子是神农时代主行霖雨的“雨师”,赤石脂则是一种道家炼丹之原料,仙人在穹窿山采赤石脂,山之奇可想而知了。《史记》载,汉初张良在功成名就之后,没有继续为官,而是“从赤松子游”。春秋时期,伍子胥曾在这里巡视水师,立帅旗,汉时朱买臣在穹窿山读书,为免妻子讥笑,平时总把书简藏在山中,现穹窿山中便有磐石,据说是当年朱买臣读书处。朱买臣后来入朝为官,还做过苏州最高的地方长官会稽太守,口碑极好,后人为纪念他,特在朱氏藏书的地方,建庙一座,名藏书庙。庙与像虽被毁,但地名藏书却延续至今。以他为原形的“马前泼水”及相关的戏剧故事,更在民间广泛传播。

  茅蓬坞内原本就有一些有关孙武子的传说,例如,茅蓬坞又称隐兵坞,传说孙武就是隐居在这里写兵书的。藏兵坞,是说这里历来就是秘密藏兵的地方,这与大茅蓬上藏兵洞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藏兵洞只是说春秋时伍子胥视察和指挥军队的地方,穹窿山里人大多知道孙武练女兵斩两姬的传说。

  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周必大《吴郡诸山录》、南宋范成大《吴郡志》都对穹窿山有所记述。米芾、叶梦得、韩世忠等名人也都曾在山中盘桓。而诗人杨备的《穹窿山》诗,则给穹窿山戴上了“吴郡第一名山”的桂冠。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李根源小王山“庐墓十年”,一时贤达来往穹窿山,忧国忧民,溢于言表。当时情景,史书虽多遗缺,尚有几许文字流传于世,内中秘密,也尚待世人探索。

  穹窿山孙武苑的“翠浮三叠”水榭上有一副楹联,涵含了穹窿山的多个景点及人文典故:

  天开吴口,醉我三万六千顷,加盟白鹤;

  人入仙山,看它九重十二楼,追迹青牛。

  石刻游记留下一段心境历史

  上穹窿山有大路与小路之分,如果走大路虽然可以顺畅到达,但却很可能与乾隆御道失之交臂。据说当年进穹窿山口曾有个山门,上建“铁竹亭”,亭子原是穹窿一景,客人们照常要在亭内歇歇脚,养精蓄锐,以便上山。当地老人称,当年李根源曾陪同冯玉祥将军游穹窿,就坐在铁竹亭里说笑了一阵,可惜山门毁于日军战火。

  山门没了,如今取而代之的则是一座石牌坊。过石牌坊,山路就在脚下,沿斜坡而上,走过约60米,砖路就与石块砌的古道相接了。古道右侧有一方李根源的隶书刻石:民国甲子四年,西林岑春煊,武进冯家锡,宜兴朱祖荫,桐城孙发绪,桂林况周颐、吴肇,腾冲李根源同来游。

  这方石刻是乾隆御道上的第一块石刻,1924年李根源与六位友人共游穹窿时,由李根源题写并请人镌刻。石刻中提到的人物,除李根源自己外,还有两位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岑春煊和况周颐。

  岑春煊是清末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也就是众多影视剧作品中常被李莲英口口声声称作“小三子”的原形。岑春煊与袁世凯不和,在盘根错节的宫廷斗争中,岑春煊最终被排斥出京,后又被罢官。1911年,再被起用为四川总督,却未及就职。后又参加护法运动,1920年被驱逐脱离政界,退居上海。岑春煊退居上海后,到紧临上海的苏州来,自不是难事。何况李根源与他还都参加过护法运动,有相当的交情。况周颐则是“清末词坛四大家”之一,曾入张之洞、端方幕府。辛亥革命后,况周颐寄迹上海,鬻文为生。他的考辨文章,上下古今,国中域外,可谓包罗万象,至于日常笔记,多记政坛轶事,社会见闻等,不仅文笔生动,文采飞扬,字里行间所闪烁的凛然正气,爱国之情,也令人为之感动。

 可以想见,岑春煊、况周颐这样的曾经沧海的名人,在国势动荡之时,来穹窿访问李根源,相携沿乾隆御道上山游览,抚今追昔,将会有多大的时世感慨和人生感悟啊。类似于这样的访古,穹窿山上随处可见。

  “小函谷”暗隐忧国忧民心

  1937年,李根源陪同程潜、李烈钧游穹窿山,登御道林荫石径。走到溪谷深幽处,李烈钧突发奇想,把此处题名为“小函谷”,刻于道旁幽谷石壁上,其文曰:“小函谷”。从表面上看,他们游山玩景,悠闲自得,实则,当时他们内心忧国忧民。他们都是同盟会会员,志同道合,企求国泰民安,同仇敌忾,反对侵略战乱,关心国家兴亡。李烈钧看到穹隆山高峻险僻,溪谷深幽,上真观久享太乙天都、穹窿福地盛誉,乃道教圣地,宛如幽谷,联想到老子倒骑青牛出幽谷之事,自然也想到了自己与李根源等的处境,隐韬题“小函谷”三字,借以寄寓心衷。

  老子是春秋末年思想家,曾著《道德经》,后尊为道教始祖。老子曾任东周王朝守藏室史,时值东周内乱,辞隐家乡函谷。陈国被灭,他惨遭亡国之痛。据说他时年已一百六七十岁也,被迫离乡倒骑青牛,背朝行走方向,而面对家乡,依恋不舍地离去,从此杳无音信,不知所终。

  沿着御道上行,在一宽广达数丈的山崖上,有四字隶体的擘窠大字“太乙天都”,此书自然仍为李根源之作。这四个字取自唐王维的《终南山》诗,李根源取自王维诗意,当然是用来形容穹窿山的气势,但也巧妙地暗示了御道两旁引人入胜的景致:“太乙”原为山名,也可指道家最高之道或天神。天都原指天空,也可比喻为仙家天宫,“太乙天都”在这里,包含了对穹窿山的最高赞赏。穹窿山作为山水风光胜地,传说中的神仙及先贤古哲、志士名人,都来游访集聚,故而旁边还有“聚灵胜境”的大字石刻,左下方还有“凤眼泉”三字。李根源落款中提到的吴荫培、费树蔚、张仲仁等都是当时十分活跃的名人,更是他的好友。

  穹窿山“壮哉楼”背后的善举

  穹窿山朱买臣读书台前有一石谒,上刻印公隶书十一行:吴县穹窿寺得浦东贾时氏云贞夫人捐金万圆,修建大雄宝殿壮哉楼……

  而说起穹窿山的壮哉楼更与李根源不无关系。1923年,李根源退出混乱的北洋政府,离京南下,一度寓居上海。京沪各地早闻李根源威名。当时有市民贾云山被歹徒绑架扣押,贾夫人请求李根源营救,李根源嘱上海市长吴铁城追查,吴铁城命上海警备司令杨虎破案,杨知此事与上海黑社会组织有关,就责成上海滩黄金荣办其事。没几天功夫,贾云山安然归来,贾夫人欣喜感恩,特持重礼酬谢印公,印公坚不收授,说:上海社会如此乌烟瘴气,我私利自肥,与歹徒何异?据说,黄金荣听说李根源在上海,痛骂歹徒瞎了眼,老虎口中拔牙。1928年,李根源在穹窿小王山买山葬母,贾夫人前往谒阙太夫人墓,去茅蓬穹窿寺进香,见大雄宝殿年久失修,乃捐金万圆委托李根源经办,修葺大雄宝殿,建造壮哉楼,顿使穹窿寺面貌焕然一新。

  宁邦寺玩月台的一段佳话

  玩月台以前是穹窿山宁邦寺一个重要去处,上世纪30年代,更因石如和尚参禅于此而名噪一时。

  石如和尚苏北如皋人,晚年在宁邦寺玩月台僻静处,建“寄庐”坐禅以“避秦”。1926年,李根源西山访古到此,石如和尚乞李根源书“菩提石”三字,镌于石上,并在此掩关,刺血书《地藏经》全部。李根源在小王山庐墓期间,经常引领朋友来做客游访,并为之留下了很多石刻。他在《曲石诗录》的“吴门赠友”诗里曾写道:“石如老和尚,结交三十年。安禅宁邦寺,自食自耕田。”解放后,石如殁葬宁邦寺后,墓旁曾建碑,记其生平。

  民间关于石如和尚武艺超群、守山护林的传说很多。

  据说,有一次,石如到小王山访李根源,与乡亲谈论武艺,说得高兴,便到阙茔小学操场上使弄拳棍。师生们也站在走廊里观看他先打拳再使棍,纷纷拍手叫好。石如兴致勃勃,要李根源安排二三十人持棍和他表演打架,李根源让四人上场。开头大家都不肯动手,石如说,你们来打我,我只招架不还手,如果你们打痛我,决不责怪。于是,大家壮着胆子举棍打去。只见石如不慌不忙招架自如,棍子根本不能着他身。他边招架边喊:不要留情,狠狠地打!大家才加劲猛打,却还是打不着他。南织坞村乡民,常去穹窿山当香伙做生意,经常看见石如早晨从宁邦寺下山到善人桥去买菜,肩负木棍套着菜篮,行走飘逸如飞,呼呼生风,连路边树叶茅草都卷扬起来。大家传说他当年往少林寺礼佛,身背香案,长途奔波,翻山越岭,如履平地一般。石如在宁邦寺负责看护山林,经常规劝村民砍柴时好好修枝,扶育树木,不要随意砍伐。碰上劝说无效的,石如也会给以“颜色”。事后,大家都是十分听话。

  现在玩月台上的寄庐虽已不存在,但李根源等人为石如和尚的题字石刻仍在,依然吸引着游客来此盘桓,吸引着诗人来此行吟。

  五子在宁邦寺安心读书

  李根源为了保证让五子希泌专心学业,安排他在穹窿山宁邦寺读书。宁邦古刹,据志书上记载,“宋绍兴年间,韩蕲王部将战还,剃发隐此学禅,赐宁邦寺”。也就是说,这里是韩世忠的隐居地。据载,韩世忠当年来宁邦寺,常登台赏月、叹月,后人思古凭吊,留下摩崖石刻甚多,形成一处奇特的“天然石刻碑林”。其中便有李根源的“菩提石”,章太炎的“彼岸”等,至今尚清晰可辨。此后又有历代高士隐读于此。宁邦寺藏在二茅峰中间的山坳里,环境宁静幽寂,是绝佳的读书环境。当年李根源特聘苏州名士金东雷教授国文,又请胥王庙道长李敏志指导武术。五子希泌在深山古刹潜心学文习武,自然能深得造诣。

  此外,章太炎与宁邦寺的关系也非同一般,晚年章太炎隐居苏州,经常携朋友、学生赴穹窿小王山拜访李根源,并多次上穹窿山游玩。这在徐澂的穹窿杂写《春在山中宰相家》中亦有记载,对章、李甚密的交往也有所反映,被李根源收于《松海》中。

  (本文参考了柯继承、杨学良著《苏州穹窿山》等资料,特此表示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